2021「設計面對複雜系統」第十九屆亞洲設計學年獎

2021「設計面對複雜系統」第十九屆亞洲設計學年獎

報名時間: 即日起 ~ 2021-07-20

主辦單位: 亞洲城市與建築聯盟亞洲設計學年獎組委會

主辦單位電話: +86-020-87589132、+86-020-87589232、+86-020-38486899

主辦單位Email:xuenianjiang@design1881.com

2021年會主題

設計面對”複雜系統”

聯合主辦

  • 亞洲城市與建築聯盟
  • 亞洲設計學年獎組委會

聯合承辦

  • 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與建築學院

2021「設計面對複雜系統」第十九屆亞洲設計學年獎

支持與合作( 排名不分先後 )

  • AECOM
  • 英中貿易協會
  • 英國Arup 城市創新中心
  • 第一太平戴維斯
  • 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
  • 英國空間句法
  • B+H
  • CallisonRTKL
  • Aedas
  • SASAKI
  • Perkins+Will
  • 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
  •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 JADE + QA( 英國再綠 深坑建築設計事務所 )
  • PMA普瑪建築設計事務所/英國 Plasma Studio
  • 德國ISA 意廈國際設計集團
  • 德國雷瓦德景觀建築事務所
  • 德國施耐德舒馬赫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 都市意匠城鎮規劃設計( 北京 )中心
  •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 集團 )有限公司
  • 思朴( 北京 )國際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 WSP維思平建築設計
  • 安博戴水道
  • 英國ATDESIGNOFFICE ( 安托士 )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 築博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 ARCHILAND築土國際
  • 設計互聯
  • 方體空間工作室
  • 王昀建築工作室
  • 廣東省集美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 澳大利亞
  • IAPA 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 C T G
  • 城市組
  • AaaM
  • 吳門雅集文化
  • 廣州同程建築技術有限公司
  • 山水鄉國際設計諮詢
  • 廣州阿拉丁物聯網絡
  •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 中山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合作

  •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合作與支持媒體

  • 《新建築》《建築師》
  • 《建築技藝》
  • 《時代建築》
  • 《家具與室內裝飾》新浪家居 www.design1881.com
  • 亞洲設計觀察( 微信公眾號 )
  • 設計在線 http://www.dolcn.com/

特別合作

新明珠陶瓷集團

寫在前面
中國環境設計學年獎蛻變和全面升級

升級背景 ▕ Background

2015年以來亞洲設計學年獎及其精神一直是銳意進取 、 自我更新和快速迭代發展並自我超越的,開放 、自由 、平等和互相尊重與包容也是其優秀傳統。

中國環境設計學年獎歷經改名 、 增設獎項 、 增加評委,拓寬參與的院校與機構 、 多次與國際學術和專業機構的交流, 她所包含的內容與外延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 學界和產業合作的國際聯盟組織, 十九年的探索和實踐已經托舉她進入一個更大的國際 、國內 、學術 、行業和產業聯盟的國際平台 。

為了更名實相副的推動活動的發展,經與評委、參加院校和重要合作支持機構的溝通,2015年在第十三屆活動中升級為亞洲設計學年獎,其主辦機構為亞洲城市與建築聯盟( Asia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Alliance ,簡稱 AAUA ),亞洲城市與建築聯盟是響應國家戰略發展,在新常態下作為亞洲國家和地區,城市規劃與建築領域行業內學術與產業 、行業更加緊密對接的國際聯盟組織 。

聯盟提倡構建一個更開放、有遠見 、更有責任的平等 、相互尊重的行業合作組織,關注、支持並推動全球視野下的亞洲城市與建築行業新思想、新技術 、新工藝 、新材料 、新產品和新服務 、新應用 、新業態的產生及發展 。

而亞洲設計學年獎 是其學術和專業作為平台進行產學研結合 、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不是獨立存在的,甚至不是相對獨立存在的,是和倫理價值下的政策 、法律的制定 、完善,和文化 、歷史變遷產生的影響緊密相關;是和投資 、工程 、運營維護和管理及其風險控制緊密相連,更關係到我們賴以生存的 自然及其人文生態系統 的可持續發展 。

而科學和技術進步推動的生產力的發展也在快速地改變著我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這一切也都在改變著設計自身,設計及其教育的討論自然不僅僅在高校之間,而是在產業的車間裡在工程中 、在實驗室裡;在行業的各種顧問服務對接和交流 、 協同設計及其產業發展合作裡 。

以世界的視野觀察亞洲,以亞洲的交流平台推動中國的發展。
產業發展如此,設計及其教育亦如此。

DESIGN TOWARDS THE COMPLEX SYSTEM 設計面對“複雜系統

“科學已經探索了微觀和宏觀世界;我們對所處的方位已經有了很好的認識 。
亟待探索的前沿領域就是複雜性。
——《理性之夢 ( The Dreams of 》,海因茨 · 帕格爾斯 ( Heinz Pagels )

由於世界永恆的絕對運動和人類自身認知的相對侷限性人與世界的關係是錯綜複雜 、動態變化的 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係 是一個值得不斷思考探索的課題 。而這其中人類的認知願望和解決問題的需求一方面創生了更為複雜的系統體現出心智主體自身的複雜性;另一方面也成為不斷解決複雜系統疑難的動力。

1 命題背景 |Proposition Background

大腦、免疫系統、細胞、昆蟲社會、經濟、虛擬世界……我們無一例外 深深嵌入複雜系統之中 。全球化將人類世界緊密連結 人類所處的環境 、 面臨的問題愈加複雜。COVID 19 引發的公共衛生危機 正是考驗和檢驗社會防疫系統和社會治理系統應對的鮮活案例。
在同一系統中可能包含社會、經濟、文化、技術、政治和心理的諸因素的相互作用。如果把上述因素彼此隔離 則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永遠不能被洞察我們的身體、 社會 、國家 、世界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因此設計需要站在更高的維度統籌思考綜合應對 。

2 概念闡述 |Concept Elaboration

“複雜系統是由大量相互作用的組分組成的系統 與整個系統比起來 組分相對簡單沒有中央控制 組分之間也沒有全局性的通信 並且組分的相互作用導致了複雜行為那些適應性的 、 類似生命的 、 智能性的和湧現性的行為 。”
——《 複雜 ( Complexity ) 》 梅拉妮 · 米歇爾 ( Melanie Mitchell )

複雜系統代表著系統科學的前沿方向,其大規模的簡單運作規則聚合產生了 1+1> 2 的集體行為和複雜信息處理機制 。 複雜系統的多樣化聚集 、非線性流動 使得許多問題變得複雜化 。運用系統的思維去思考新的模式 、組合 、功能 、架構 使設計發揮防患於未然的功能, 這對設計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 如本質安全性設計 、社會設計 、長效設計概念的提出和各種實踐探索 。

3 問題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Problem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人類的能動性將本不屬於人類的自然世界構造為一個複雜性系統,現代設計正是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 。 自現代設計之創生以來, 籍以設計來創造與改變的客觀世界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化為了人造世界, 甚至在不太遠的將來, 人本身就要成為這個人造世界的造物成果了 。 可以想見, 在一個如此特殊的系統中, 有太多情境需要我們審慎理性地面對 。
設計面對複雜系統,複雜是挑戰,本質是面對複雜對象的系統和人 。 對世界和生命體的存在保持敬畏, 人類自身的謙卑 、 尊重 、 珍惜和感恩本身就是智慧, 我們需要以系統的思維, 從不同維度和視野進行多層級梳理 、 多文化思考, 剖析並解構複雜系統內的層級關係, 把握系統存在與演變的普遍規律與原理 發現系統中尚未被解決 、 或尚未尋得更優解的問題, 並以創造性的 、 系統的 、 綜合的 、 有競爭力的 、 可持續的 、 面向未來的方式加以解決 。
突發的公共事件對世界的影響在未來,或許也會是設計思考與探索 的 常態社會 的發展始終都在各種不確定性之中, 設計面對 複雜系統 的研究也是對各種不確定性的確定性研究或對確定性的不確定性探索與實踐吧——

活動宗旨 ▕ Event Purpose

1. 通過此項活動推動各高校間的教學與學科建設,促進教學實踐與學術交流;

2. 本活動是設計與交流在產業發展和行業交流的重要平台;

3. 依據各院校教育和各地區經濟、歷史與文化的背景,探討和挖掘不同的教學優勢與特色也是對我國高校不同學科背景下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成果評估的探索;

4. 通過此項活動激發學生對本專業學習熱情,促進大學生堅實地邁入社會與市場,

催生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同時探索人才培養機制的實驗性、開放性和更多可行性;

5. 通過本項活動將對推動我國設計教育發展、提升我國設計領域整體水平產生積極影響;

6. 構建產業和行業發展領先的相關企業與高校設計教育合作的教學互動平台;

7. 致力於建立開放性的互動平台,以學術和專業為核心,推動教育和產業、行業對接;

8. 推動中國設計與教育在更廣泛的國際視野下的交流和合作。

參加院校▕ Participating Schools

開設以下及其相關專業的高等學校

  • 城鄉規劃設計
  • 城市設計
  • 建築學
  • 景觀設計
  • 風景園林設計
  • 環境設計
  • 室內設計
  • 藝術設計
  • 光環境設計
  • 公共藝術
  • 工業設計

獎項設置▕ Prizes Setup

由於發展的需要,2021 年亞洲設計學年獎參賽方案將繼續嘗試新的實踐和探索學科體系的存在自然有它歷史的原因,然而所有的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發現真正的問題、本質和真相,並給出創造性、競爭性和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思考和解決之道變革基於以下思考

1、 國際化的學術和專業對接
2、 產業化的學術和專業對接
3、 開放性的學術和專業對接
4、綜合性的學術和專業對接

很顯然,空間的類型只是我們界定問題的一個角度和研究方向。
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加強,地域化的問題都呈現出全球化的特點,我們很難孤立而封閉地思考面對問題本身的國際性,更由於學術和專業本身的語言世界的不同,我們更不適合使用產生不同理解的語彙或概念界定。學術和專業研究本身就是為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隨著社會的發展,產業本身也在學術和專業上做積極的思考和探索,與產業發展積極對接是學術和專業發展的重要路徑。毋庸置疑,我們已經處在一個全球化的開放性社會之中,我們的思考和探索之路自然也要開放性的,世界本身就是綜合的,設計的定義和邊界本身也是模糊的和充滿不確定性,面對本身就是複雜的和綜合的問題,其解決之道自然也是需要綜合而系統思考的——
我們將會在以下方面受到存在問題的挑戰

1、 快速變化的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的產業和社會變革
2、 始終不變的人性及以新的不同的面目呈現的慾望
3、 個體、機構與及其合作項目與所處的系統的生產關係運營機制和系統特點研究
4、 突發的社會公共事件帶來的大規模社會問題成為新的設計要素研究與實踐

我們圍繞著需要解決問題的目標,整合相關領域的知識來系統而有機地研究它的最佳組合解決之道,新的構思,都不應該被原有的知識體系所束縛,要做的就是提出更高的目標,去整合和重組;去實驗和實踐;去探索更有價值的解決之道。

面對設計對象及其所處系統的複雜性和矛盾性,2021 亞洲設計學年獎競賽方案的變革也是我們共同積極思考和探索的一部分

第一類:專業獎項

為提高學科交流水平,我們面向本科以上的設計教學交流設置相關獎項。高職學校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發展水平參與到相關獎項類別

1、 保護與修復

該獎項針對歷史文化建築與環境 獎項關注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等方面,更注重對於地域性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的 挖掘、梳理和保護,倡導正確的歷史觀和文化觀,不僅僅以當下發展的政治經濟邏輯對待歷 史與文化。尊重本質與真相,以保護與修復為主的項目研究與實踐。

2、 更新/改造與轉型

建造及其設計的功能類型隨著時代發展,其使用方式和服務對象改變,需要新的設施更新和設計激活,本獎項關注於如何在現有基礎上針對新的功能需求提出創造性的設計解決方案, 包括改造、加建、整合和不同的使用方式研究等。
在植入新的元素中,從細部、空間、尺度、 材料等方面綜合提升其綜合價值。

3、 臨時與可移動建築與空間

和永久性建造思考相對的是大量的空間設計其實具有臨時性或可移動性的設計特點,包括裝 配式建築、集成建築、短期和臨時景觀、臨時裝置等,本獎項關注於設計項目本身的靈活性 和可裝配或移動性特點做定位研究。
該獎項鼓勵對土地和環境的開發和使用方式做更有價值的綜合性的創造性研究。

4、 商業建築與空間

以商業服務和展示為主要目的設計,本獎項關注在投資與收益作為目的的運營維護、管理的 基礎上,商業行為的高質量的氛圍營造和商業空間的綜合社會價值設計探索。並且考慮項目 所在地域的地理條件、社會人文、消費特點和發展趨勢,適應當代多元化的要求。疫情常態化給商業空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

5、 文化建築與空間

以文化和教育性為主要屬性的設計,本獎項關注文化空間與人行為空間的對話,強調空間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公眾參與。強調在文明的普世價值下探索文化本身及其空間關係研究。
功能屬性伴隨社會發展發生變化,探索更多可能性,重視交互與體驗。
文化空間要上升到文明的緯度思考和探索文化建築與空間的理念和實踐應該是推動變革與進步的示範和案例

6、 居住建築與空間

居住建築的發展一方面基於科技的不斷發展,另一方面需要滿足不同人群和對象的精神需求。因此對居住建築與空間設計提出新的要求。從空間的靈活性,功能多的多樣性,以及光環境的氣氛綜合考慮,研究整體建築的佈局的環境協調性和宜居性。 同時,空間服務於人,設計中不但在空間關係中體現行為心理學的研究與思考,更注重深層 次的精神追求,空間不但考慮到提升生活狀態,更是研究生命體的精神境界與空間的關係。
疫情帶來的居住的健康新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新的設計要素研究住宅與新的社區規劃設計也是探索的主題

7、 生態、健康與可持續

基於生態、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本獎項關注綠色材料的利用與科學處理,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建築、景觀及室內設計,關注基於節能、節地與環保的建築設計,強調對環境及生態的尊重。提倡結構性、系統性的思考和更為綜合性的設計研究。保護環境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提倡自然本身的生態修復及其可持續發展設計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新的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中應該呈現出更加有價值的思考和探索同時,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城市,我們正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以及由這些問題引起的嚴重大眾健康危機。我們尋求能改善和提升大眾健康的空間和環境設計途徑。 這些途徑可以鼓勵人們的身體活動,舒緩精神壓力,降低精神疲勞,提供重要的生態服務或 產品,以及增強社會資本。在過去的數十年裡,我們已經為粗放的城市發展付出了沉重的健康代價。環境問題和健康問題緊密相關,關係到每個人、每個家庭、和整個國家的命運。

8、 展示設計

不斷湧現的信息技術及其發展影響和挑戰著固有的展示、展覽的理念和觀看方式,新的交互和體驗不但體現在技術和設備本身,空間本身也隨之在改變,展示設計不能理解為是一個空間設計的概念,它應該有更豐富的理解和內涵。
展示設計所包含和涉及到規劃、建築、景觀、室內、技術、產品和相關設施的不同緯度的關係研究,體驗、交互和服務設計研究是展覽設計發展探索的重要構成。

9、 設計研究 ( 論文 )

該獎項的評審由《新建築》雜誌社和亞洲設計學年獎組委會合作,優秀的論文將優先在《新建築》雜誌選登 設計研究成果包括設計理論研究成果和設計實踐研究成果,均以論文形式提交。 要求具有深度的設計過程的研究,以論文及研究報告的方式提交,關注於在設計進程中產生 新的設計認知、方法和設計價值思考。設計研究應該是基於但是要超越具體研究對象的,應 該更有跨越時空和角度、角色抽離的特徵。設計研究應該更本質地、系統性和綜合性的做批 判性研究。設計範疇並不侷限於某一個特定的專業,可涉及科學研究和實踐領域中,強調設 計思維與設計行為的相互作用,為設計實踐本身提供多維度的價值思考和設計決策。 設計研究的成果提交要求提供其項目背景、論證過程和相關理論依據、數據、影像等,字數在1000 字左右,入圍後評委會將根據評審需要要求進一步提供更多研究報告資料。

10、 城市綜合體與城市

面向綜合密集型城市發展需求的設計,本獎項關注城市綜合體對城市空間結構的整合,對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補充,以及對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創新的激發。強調思考城市綜合體能夠為城市的高密度發展創造哪些價值,解決哪些矛盾和問題,進而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在高密度人居環境下,通過創造人群聚集所帶來的積極互動,促成對有限空間更為靈活、多樣且高效的使用,進而優化城市公共空間,促進城市立體化發展,提升城市整體活力。 城市綜合體作為全球範圍高密度人居環境下,最為重要的城市開發模式和公共建築類型之 一,其核心價值體現即是“ 1+1>2”的“協同效應”。當前,在我國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 產生的重物輕人、重商輕文、功能割裂、缺乏活力等問題已經開始在城市綜合體開發建設中 集中突顯。即對經濟價值過於關注,忽略城市綜合體應有的“城市屬性”,使得其規劃建設 較為盲目和草率,建成後使用率低下,很難發揮其應有的“協同效應”。 城市綜合體並不應該僅僅成為利益獲取的工具,或單純追求綜合運行效率的建築,而應該是 功能高度混合的城市空間,是建築和開放公共空間的綜合,是城市基礎設施的有機延續,並 承載和提供豐富的高品質的城市公共生活。

11、 公共藝術與環境

公共藝術作品徵集要點:公共藝術是指公共開放空間中的環境營造和藝術創作,作品的公共性體現在對特定公共空間中的集體精神和群體共識的提煉和塑造。作品需從藝術的視角和態度思考並對待公共環境,同時必須具有開放、公開的特質,突出作品與環境和區域人文的融合,在作品的空間、材料、造型上具有探索或突破性,應充分注重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對環境的再創造。

12、 建成環境技術與創新

隨著信息技術、材料技術甚至生命科學技術的快速演進,建成環境的功能目標、呈現方式以及營建的過程都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 一方面,新興的技術手段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智慧城市、3D 打印、生物材料 等新技術的發展為建成環境設計提供了諸多新方法和新理念,使得建築設計、城市規劃和景 觀環境設計理念、內容和方法、路徑等越發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對於院校的設計人才培養 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技術創新已經成為新形勢下重要的設計推動力。同時也必然推動著設計教育從內容到方式的 變革。 我們也並非僅僅關注新興的高科技趨勢,我們同樣也關注在不同地域條件下的適用性技術解 決,對於環境友好模式下的甚至具有傳統智慧的鄉土技術體系,仍然是設計傳承與創新的關 注熱點之一。 本單元的競賽希望作品探討通過創新的技術手段,創造性的提升環境中人的行為質量和生活 品質,在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多維度實現可持續發展與進步的空間目標。 徵集的作品內容包括城市設計、建築設計、景觀環境設計等,其中需包括對相關技術的必要 介紹,以及對該技術如何應用於解決設計中面臨的具體問題,如何影響設計方案的生成進行詳細的說明。

13、 城市設計

關於城市設計 urban design 的概念、理論與實踐 很多設計師和理論家對這一名詞的定義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城市設計這一範疇在二十世紀中葉已經開始變化,除了城市規劃、景觀建築、建築學等範疇 的關係日趨綿密複雜,也逐漸與城市工程學、城市經濟學、社會組織理論、城市社會學、環境心理學、人類學、政治經濟學、城市史、市政學、公共管理、可持續發展等知識與實務范 疇產生密切關係,因而是為一門複雜的綜合性跨領域學科。
我們設立這個獎項是倡導我們面對城市與鄉村發展中的一系列複雜的空間和環境問題,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和思維,而是開放性地實驗、探索和發展這一理論。
COVID-19 全球疫情肆虐是一個城市設計重要的新的課題研究

14、 光與空間

頒獎單位

亞洲設計學年獎組委會
亞洲國際照明學習中心
AAUA 國際照明聯合實驗室

參賽對象

參加學年獎的作品適合“光與空間”獎項要求的作品,請在投遞選項上註明,獎項不佔用每個學校的 16 個既定參賽名額。也可以是單獨投遞。

獎項安排

金獎 1 名;銀獎 3 名;銅獎 5 名;優秀獎 20 名。
評委會根據每年投稿的數量、質量進行一定比例的調整。

說 明

亞洲設計學年獎“光與空間”設計競賽的設立,是為了對城市設計、建築、景觀、室內設計 專業學生在其設計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對光在空間中的的表現和想像力等優秀品質,以及通過其設計作品中自然光和人工光的運用對環境和人之間的關係所做出的理解和關懷,並為亞洲未來的年輕設計師們提供一個發展和交流的平台。

1. “光與空間”界定清晰的設計目標
1.1 美學與功能的目標、視覺任務的多樣性與複雜性、能耗限制與建構要求
2. 闡釋清晰的設計概念
2.1 照明設計支持並增強建築設計與景觀設計
2.2 照明設備很好的整合到建成環境之中
2.3 設計創意具有創新性與唯一性
3. 表達清晰的解決方案
3.1 闡釋明晰的光的數量標準
3.2 適當的光的質量標準,諸如視覺舒適、防眩光、對比度等等
3.3 節能與環保理念的執行,天然光的整合、夜天空保護等
3.4 成功解決照明設備的易達、可維護、合理隱藏

組委會根據每年投稿的數量、質量和評審結果進行一定比例的獎項調整

註:作品參評類別不再分類設計獎/創意獎,獎項評審更注重設計的綜合性和系統性,及其解決具體工程項目和社會問題的能力

獎項 金 獎 銀 獎 銅 獎 優秀獎
1 保護與修復 1 3 5 20
2 更新/改造與轉型 1 3 5 20
3 臨時與可移動建築與空間 1 3 5 20
4 商業建築與空間 1 3 5 20
5 文化建築與空間 1 3 5 20
6 居住建築與空間 1 3 5 20
7 生態、健康與可持續 1 3 5 20
8 展示設計 1 3 5 20
9 設計研究( 論文 ) 1 2 3 10
10 城市綜合體與城市 1 3 5 20
11 公共藝術與環境 1 3 5 20
12 建成環境技術與創新 1 3 5 20
13 城市設計 1 3 5 20
14 光與空間 1 2 3 20

第二類:優秀指導教師獎、優秀組織獎

設立 2 個獎項:
1 、 優秀指導教師獎
2 、 優秀組織獎 ( 機構 )

優秀指導教師獎

畢業設計作品得到銅獎以上的學生指導教師

優秀組織獎:

組織學生集體參賽的院校及其它合作機構,必須是組織集體參加競賽的。
各校組織競賽活動的情況( 海報張貼、競賽輔導等照片和視頻文件等 )請整理好,隨作品一 起寄送到組委會,將作為參與評選優秀組織獎資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個人名義參賽的獲獎作品不作為高校優秀組織獎的資格評定。

獎勵 ▕ Rewards

2021 年度獎項的個人獎勵除了獎盃和證書,還將

1、 納入亞洲城市與建築聯盟設計人才庫;

2、 部分獎項獲得國際學術權威評委簽名;

3、 國際和行業優秀設計機構提供實習和就業( 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國際和國內 )

4、 國際和行業優秀設計機構的 workshop 項目;

5、 國際設計合作高校的國際交換生項目;

6、 合作夥伴的遊學資助; 具體獎勵方式由合作機構確定後進一步公佈

評委及評委會構成▕ The judges constitute

組委會每年將根據獎項發展需要和評委會成員提名邀請國際學術權威參與評審( 按照不同專業類別分別邀請 ),輪值評委負責評審工作本身,保證評審工作的透明、公開、專業性和評審程序的公平、公正地執行。

評委構成更加合理:增加國際學者擔任國際評委,並積極邀請全球知名設計機構設計總監和主管、投資方和知名開發方、運營和管理方加入評審委員會,全方位、多維度對設計本身做價值判斷和專業評審界定

評委構成國際化,和產業、專業對接:按照一定比例邀請以下專業人員參與評審工作

  • 行業主管和政策制定者
  • 投資及策劃專家
  • 文化和歷史研究專家
  • 項目運營和管理專家
  • 設計倫理研究專家
  • 工程技術專家等

革新後的評審工作將更全面和細緻,也使獎項本身更有活力和吸引力,亞洲設計學年獎將體現其作為價值技藝的價值設計觀和一貫的社會責任。

公平公正起見:年度評審專家的名單不予事先公佈

年度頒獎典禮上評委會代表會對年度參賽作品做評審總結

參評要求▕ Requirements for Participating in Judgment

無論設計實際圖紙數量的多少和版面尺寸的大小,所有交送參評的作品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不符合要求者視為無效作品,不進入終評程序。

1. 提供參賽資料包括 3 部分:

A 專家評審部分:

A1: 提供 JPG 文件,包括設計說明,草圖方案,主要平、立、剖面圖和彩色效果圖;

A2: JPG 文件最少不能少於 10 頁,最多不得超過 20 頁,為方便專家評審,請把每 張圖片控制在1600×1600( 像素 )( 精度 72dpi )以下;每張圖片文件量大小, 不能超過 3M;

A3: 設計說明應結合調研分析和設計流程進行,不單獨列出,無設計說明、只有效果圖的參評方案視為放棄參評。

A4: 動畫和 PPT 不作為評審文件。

A5: 這一部分不得出現參加院校、指導老師和學生的相關信息

B 出版使用部分:提供 JPG 文件,並按 A4 豎向幅面排版製作,精度至少為 350dpi,以便滿足出版需要,數量不超過 5 頁;

C 展板使用部分:提供 JPG 文件,並按 A0 豎向幅面排版製作,精度至少為 72dpi,以便滿足展覽需要,數量不超過 5 版。

注 明:

1、 通過組委會電子郵件 xuenianjiang@design1881.com 傳送

2、 為保證一定的參賽作品質量,各參加院校的參賽作品須由校方推薦,並提供推薦意見,沒有校方組織的各院校學生,須按參賽要求把資料發送至亞洲設計學年獎組委會。

3、 為提高評審效率,各高校可以以學院、系或專業科為單位參加。各以系或專業科為參賽 單位的高校的推薦作品方案最多不能超過 16 個( 本科城市設計、建築、景觀和室內設計類別 ),超過部分視為以個人名義參賽;每個作品方案的學生成員不超過6人;

4、 各參加院校請詳細填寫參賽資料表格( 標明參加學生的姓名、聯繫電話,作品名稱,指 導老師姓名、聯繫電話、電子郵件等 );參賽回執表即參賽申請表,掃瞄本文底部的二維碼即可下載;

5、 參賽文件網絡傳送前需進行殺毒,以免造成文件損壞。

評審要求▕ Requirements of Judgment

1、 設計成果應體現對社會、文化、歷史及生態可持續的關注,符合人類文明的普世價值觀;

2、 設計成果有明確的設計目標和針對性的需解決的問題界定;

3、 設計成果清晰地表達設計分析思路和設計思考過程;

4、 設計的調研和分析,也即其設計思維和設計邏輯應該是設計的一部分要特別體現出來,倡導創新性和獨特性的符合設計目標邏輯的設計成果;

5、 設計成果包含符合國家相關專業規範要求的完整的設計圖紙內容;

6、 設計成果通過效果圖、實體模型照片等方式客觀真實地表達設計效果與設計意圖

7、 設計成果關注結構、材料構造、及設備技術條件等工程技術可行性問題;

8、 設計充分尊重地域環境與材料的關係及其對基礎材料的創造性使用;

9、 設計成果版面要求圖文並茂、內容完整、表達清晰。

參賽程序▕ Competition Procedures

1. 參加的高校請向組委會郵件索取參賽申請表,或登陸學年獎網站: www.design1881.com 下載參賽申請表。參加活動的各院校所交參評作品不得超過16 件。交件截止時間不得超過7月20日,以寄出作品時間為準。

組委會辦公室:姚 領 / 劉 穎/ 黃璐 / 陳奕彤
聯繫電話:020-87589132、87589232、38486899
電子郵件:xuenianjiang@design1881.com
網 址: www.design1881.com
學年獎QQ:1693304548、1277960467、2158073558
微 信 號:xuenianjiang-1、xuenianjiang-2、xuenianjiang-3
微信公眾號:亞洲設計學年獎、亞洲設計觀察
收 件 人:亞洲設計學年獎組委會
郵寄地址:廣州市天河區林和街39號中怡城市花園A座3002 郵 編:510610

2. 由組委會負責作技術性篩選,篩除不符合提交規則的作品,不符合專業設計製圖規範( 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節點詳圖、效果表現圖 )的作品,並分送專家評審。 評審程序:嚴格執行程序的公平和公正性 利益迴避原則 技術評審——初評( 價值導向和按照比例篩選 )——通訊評審——終評匯審——公佈

3. 參加活動的各院校及個人不交納參賽費用

4. 投稿請註明:

A. 學年獎組委會 收
B. 單位投稿:投稿單位詳細信息:單位名稱、聯繫人姓名、手機、辦公電話等
C. 個人投稿:學校、院系、班級名稱、個人詳細信息( 姓名、電話 ),註明個人投稿。

參賽說明▕ Specifics:

1. 所有參賽者文件必須齊全,否則無參評資格,作品均請按照要求署名和提供作者詳細聯 系方式;

2. 活動組委會有權刊登及出版、展覽本次活動作品,以作宣傳之用,不再另付稿酬;

3. 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歸屬活動組委會所有;

4. 凡參加本活動的設計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權、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等人身權利內容涉及到相關法律問題,一切後果由作者自負。

5. 各參賽院校請勿在光盤背面貼上各類標籤。如需標識請用油性筆進行標註。

6. 每個參賽方案建立一個文件夾。在其下分別建立“專家評審”“出版”“展板”三個文 件夾,在裡面分別放入對應的電子文檔。當一張光盤無法容納下3個文件夾下對應的文檔時可以增加光盤。但需在光盤下建立類似的文件夾以便識別文檔所屬類別。

7. 在參賽表格中請完整填寫作者、導師、院系等相關信息,

以確保在評審過程中出現電子文檔不能讀取等特殊情況下能及時聯繫到本人。

8. 一個作品只能參與一個獎項的評選,並在參賽表格中詳細說明( 光與空間和展示除外 )。

9. 作品參評類別不再分類:如設計獎/創意獎。

10. 作品提交前請作者和老師詳細檢查專家評審部分的電子文檔已經清除作者、導師、院系等相關信息。在評審中如發現有相關信息的作品視為自動棄權。
參評電子文檔嚴格按照參評要求提供,不符合規格者也視為自動棄權。

11. 組委會在安排評審時有權根據評委意見把作品類別調整到更合適的獎項類別進行評審。

12. 作品提交可使用多種方式:郵寄光碟或者直接發送到組委會提供的郵箱以及QQ在線提交

亞洲城市與建築聯盟
亞洲設計學年獎組織委員會
二零二一年四月


相關連結:


亞洲設計學年獎相關競賽


延伸閱讀: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