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蹲點.台灣」

第十四屆「蹲點.台灣」

 總獎金: 200000

最高獎金: 15000

報名時間: 2023-03-13 ~ 2023-04-23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中華電信基金會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主辦單位電話: 02-2344-5766

蹲點社區簡介表

※點下社區名稱可連結社區網頁

序號 縣市 數位好厝邊 可安排蹲點期間 地址 簡介 備註
1 台北 台灣樸門永續 發展協會 7-8 月 台北市北投

區紗帽路

40-20 號

樸門永續發展協會(野蔓園)位於陽明山半嶺,是在都市近郊實踐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的教育型農場,在一甲多的山坡地上,試著自給自足地生活,種植了各式各樣可食用的野菜、果樹和穀物,並嘗試集結古老文化和眾人的智慧與才能,自製柴米油鹽醬醋茶。「樸門」(Permaculture)是一種生態設計方法,也是一套面對生活的哲學跟態度,其中最重要的三個概念「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公平分享」也是野蔓園的核心理念。基於對「友善土地」理念的支持,中華電信基金會與野蔓園合作,期望能透過換工、學習課程等機會,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和體驗與大自然共存的自主生活。 需自備機車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 可以記錄與體驗樸門的自然生活,如平日劈柴煮食、收割水稻、照顧植栽、修整園區、澆水餵動物(雞、羊),或用自然建築蓋房子(運用稻稈、稻殼、石灰等自然建材、傳統技法加固)等例行工作。

2. 須能適應野外生活,能與泥沙、昆蟲等小生物為伍。

2 基隆市 碇內社區 7-8 月 基隆市暖暖

區暖碇路 15 巷 136 號

早期碇內居民多從事農耕或礦業,1960 年代開始,海軍在碇內地區興建影劇新城、影劇六村、海光一村等眷舍,基隆港務局也陸續興建 2 處員工宿舍形成軍公教區。碇內里位於碇內地區核心,是碇內地區最老的里,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至今已近 30 年,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透過辦理共餐、關懷訪視、電話問安、健康促進活動及各項宣導活動,讓長輩得到適當的照顧、增進社會參與、身心健康與生活安全,同時減輕家庭照顧負擔,更藉此活絡社區,凝聚社區意識,散播服務與關懷。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 主要協助社區蔬食產業之行銷推廣,包含設計產品包裝、製作營養標示等,協助產品向外推廣。

2. 需個性活潑,樂於與長輩互動。可協助或參與關

懷據點長輩活動。

3 桃園 新屋愛鄉協會 7-8 月 桃園市新屋區文化路二段 2026 號 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致力於鄉土生態環境教育、保存新屋沿海兩百多年歷史的石滬群,並積極提升在地文化素質,先後成立導覽隊、石滬修築工隊、石滬巡護隊…等團隊,並結合新楊平社區大學及鄰近中小學一起推動在地文化向下扎根,希望透過深度旅遊及各項活動,落實生態、生活、生產等「三生」綠色社區目標,鼓舞鄉親齊來重視自己的文化,深耕家鄉。 需自備機車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 主要協助產品設計、數位行銷,協助構思、開發與行銷更多海廢延伸文創產品。

2. 預計於 8 月舉辦「滬不相浪」音樂會,可協助

前置企劃籌備與現場工作。

4 苗栗 野桐工坊 7-8 月 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 1 鄰 38 號 尤瑪‧達陸老師為了尋根回到部落種植苧麻,學習編織技藝,帶著部落媽媽們重現泰雅族古老編織。中華電信基金會捐贈電腦,讓工坊可以運用數位軟硬體模擬編織圖案,有助於推動泰雅編織知識的構建、保留、傳承與文化翻譯,讓野桐工坊逐漸實現「泰雅染織文化園區」的目標。如今尤瑪老師擔任國家保存者,年輕人從全台各地來到工坊學習,從傳統纖維到織成服裝、從傳統織布到創新應用,並透過展覽與大眾接觸。

除編織外,近年工坊以「生態循環」為主題,致力達成零廢棄物,例如苧麻葉片作為養殖飼料、苧麻桿作為 3D 列印原料、苧麻纖維製成紗線、苧麻做成植物皮革、做成微生菌餵養雞魚等。

需自備機車

可拍攝與服務主題:

1. 歡迎農學、生科相關科系學生,協助工坊之微生菌培養與研究相關工作(包含採集、篩檢、培養與觀測),建立苧麻生態循環系統。

2. 協助苧麻與織物相關工作,並讓更多人認識工坊理念與成果。

5 台中 財團法人水源

地文教基金會

「太平藍染工 坊」

7/1-8/15 台中市北區育才街 3 巷 3 號

3 樓之 4

「太平藍染工坊」 台中市太平區東汴里長龍路 4 段 20 號

「土地是我們的母親,水源使土地的生命成長、茁壯。」本著對鄉土人文的關懷,基金會以社區營造理念出發,長期於台中太平頭汴社

區、松鶴部落、及台中北區水源地社區,進行各項社會福利、弱勢族群關懷、以及文教宣導等規劃性工作。九二一地震後,基金會帶領青年志工參與台中市太平區頭汴坑救災,看見客家人勤儉持家,提煉植物汁液染製衣服,後續便以藍染發展社區產業,攜手社區共創「太平藍」品牌,並朝向「社會企業」前進,不僅可增加在地就業機會,亦可達到社會公益的目的;此外,透過工藝體驗活動推廣,以及工藝師培育計畫,將原本傳統的藍染文化傳承給下一代,活絡地方產業與增加就業機會,並展現台中太平當地染織文化的新意與魅力。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 協助記錄暑期青年志工服務過程,和經營 IG 等社群媒體。青年志工服務主題包含帶領兒童營隊、文化紀錄推廣、長輩社區服務等。

2. 客家太平藍染:暑假期間可協助:

(1) 協助工藝體驗工作坊(預計於 8 月初舉辦,為適合國中小學生的工藝體驗活動),蹲點學生可協助前置企劃與現場工作。

(2) 協助社群網路行銷推廣: 記錄社區故事或分享染織工藝文化(例如工藝小知識、日常 vlog 短片、染織作品風格搭配分享…等),預計拍攝3支影片。

6 彰化 路上教會 7-8 月 彰化縣芳苑鄉福榮村上林路 469 號 彰化縣芳苑鄉路上教會成立於 1952 年,當地外籍配偶、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的比例非常高,教會的「弱勢家庭子女課後陪讀班」輔導學童課業及才藝學習,弱勢學童自此下課後有地方做功課、有人關心與照護;也針對社區居民不定期舉辦親職教育,從親子教育、衛生保健到園遊會,透過互動讓居民對教會更了解,也更能投入社區工作。2009 年成為中華電信基金會數位好厝邊,結合鄰近大學志工教導學童正確使用電腦;也針對社區民眾、國中生開設符合需求的課程,希望讓電腦教室成為社區大小朋友交流與學習的最佳場域。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協助社區關懷據點活動,包含社區長輩送餐、家訪,也可依學生個人專長設計並帶領長輩活動(例如律動、衛教、做勞作等課程)。

2.7/10~8/18 有暑期兒童陪讀班,蹲點學生可擔任課程助教,亦可依個人專長與才藝設計、帶領活動或課程。

7 南投 財團法人良顯 堂社會福利基 金會

陳綢兒少家園

7-8 月 南投縣埔里鎮 東 潤 路

38-8 號

人稱「埔里阿嬤」的陳綢女士是當地家喻戶曉的大慈善家,憑著一顆女性溫暖而堅毅的心籌建玉清宮良顯堂,投入公益事業,也召集埔里的阿嬤及家庭主婦,製作素粿義賣籌募公益基金。為能長久協助貧困者,同時使捐款更透明化,陳綢阿嬤成立了「財團法人玉清宮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延續阿嬤的愛心,除了幫助清寒助學等慈善志業,同時也替問題或邊緣少年提供諮商服務,希望讓這些暫時迷失方向的孩子都能重新獲得溫暖、找到回家的路。 陳綢兒少家園則提供接受安置的 6 至 18 歲少年全年無休的照顧,包含學業、生活、職能輔導,目標希望讓少年最終能重返家庭或自力生活。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主要於陳綢兒少家園蹲點(主要服務對象為男性,以青少年居多,有少數特教生):

1. 可記錄家園工作夥伴、社工如何陪伴與帶領孩子。

2. 新開立的 「靠山咖哩」 由社工經營,也有家園的少年參與。可記錄咖哩店工作現場。

3. 學生可依個人專長才藝,與少年和學童互動。例如暑假在園內有烘焙、攝影、滑板、魔術、籃球

/羽球/健身等運動、外出公益活動等。

4. 有特教相關經驗佳。

8 雲林 口湖鄉老人福 利協進會 7-8 月 雲林縣口湖鄉下崙村福安路 91 號 雲林縣內老人人口比例甚高,有感於獨居老人平日的生活無人照顧,口湖鄉老人協進會多年來持續送餐服務,也幫獨居老人進行居家環境的清掃,並設立關懷據點讓長輩生活多姿多彩;同時,也關心學童的課後照顧。另一方面,在「數位好厝邊」電腦教室還有社區媽媽電腦課,在志工耐心的指導與趣味的教學下,她們學會自己設計海報、文書處理,透過電腦應用拉近與社會的距離。近年有許多青年返鄉發展,從事農漁牧產業,協會也於 口湖數位機會中心 辦數位 3C、攤位布置與 DM 設計等課程,協助青年具備推廣自家農特產品的行銷能力。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 可協助關懷據點的活動,可發揮專長與才藝設計長輩可參與的課程(例如運動、手做或簡單的數位操作)。

2. 可協助協會錄製 podcast,介紹在地文化與人物故事。

3. 需個性活潑,能與長輩活潑互動。

9 嘉義 古民社區 7-8 月 嘉義縣新港鄉 古 民 村

71 之 3 號

古民社區目前是嘉義縣市最年輕的社區發展協會,團隊成員幹部也以年輕人為主,以飲水思源的心,一同營造古民村,更以熱情活力帶動村莊,讓社區團結一致。

古民村位於新港奉天宮開台媽祖廟後方約 500 公尺,又稱為開台媽祖的後花園,村民多務農,以種植空心菜為多,每日產量占全台三至四成。社區發展協會結合產官學等輔導團隊,將空心菜加工製成空心菜麵、空心菜玫瑰饅頭等,2020 年更結合屏東龍膽石斑推出水餃取名為「魚龍入青雲」元寶;如此可讓社區農特產品朝高經濟價值發展,也培訓社區長者從被照顧者轉變為社區產業加工生產者與推廣者,結合社區照顧與產業發展,活化古民社區生活與經濟。

需自備機車,會台語佳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 協助推廣社區: 可協助設計社區 LOGO、社區網站、拍攝社區介紹影片,希望讓外界認識社區特色文化、在地特產。

2. 社區內的協和堂武館有百年歷史,古民國小則是

自民國 78 年開始發展 「古民國小宋江陣

10 嘉義 灣北社區 7-8 月 嘉義縣六腳鄉灣北村灣內 191 號 六腳鄉因被北港溪、朴子溪環繞,居民世代務農為主,主要農作物包括稻米、玉米、花生等。灣北社區鄰近嘉義高鐵站、蒜頭糖廠與故宮南院,社區內有全台知名的苦楝花綠色隧道,還有美麗的黃花風鈴木隧道。

由於青壯年多至鄰近縣市工作,留下長輩與幼兒,社區發展協會關懷據點透過共餐、健康促進活動,關懷並活絡長輩生活。

需自備機車,會台語佳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 可發揮專長與才藝,設計並帶領長輩活動。

2. 可設計兒童活動,讓鄰近國小學童參與。

11 台南 黃絲帶愛網關 懷協會駐點:內門教室 7 月 高雄市內門區內豐里內埔 57-1 黃絲帶愛網關懷協會主要以服務台南弱勢家庭學童為主,雖位處台南市區,看似屬於都會區但實則有很多待協助的弱勢家庭,因而協會除了開辦兒童課輔班之外,也提供孩子不同面向的學習內容,以全腦學習、藝術人文、肢體動能和戶外冒險等四大領域課程,多元開發孩子專長。另外以職業探索各式才藝班「培育」青少年的專業技能。近年舉辦腳踏車環島活動,培養孩子從過程中看見自己的潛能、面對挫折與克服挑戰的能力,並找到自信心。 需會烹飪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駐點內門教室(高雄與台南交界處),希望蹲點學生帶學童接觸在地文化、進行再地訪查,以認識在地文化與特產。

2.可協助學童之暑期課輔,另可發揮專長設計課程與活動,給孩子們多元體驗。

3.內門教室學童來自鄰近內門國小、觀亭國小,因是宋江陣的發源地,學校也有宋江陣課程。

4.可協助腳踏車環島活動。

12 高雄 中華民國

唐氏症關愛者 協會

7 月中~8 月 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二路 22 號 10 樓之 1 在台灣,平均每 1,263 名新生兒中就有一位唐氏兒,為照顧唐氏症患者、分擔主要照顧者的辛苦,一群唐氏症者的家長開啟交流與溝通管道,於民國七十七年創立本家長支持團體,並向內政部申請成立「中華民國唐氏症關愛者協會」。位於高雄市苓雅區的據點,屬於小型作業所,針對無法進入庇護性就業服務場域之身心障礙者,提供以作業活動為主、自立生活及休閒文康為輔的課程,包含藝術烘培等主題,以協助身心障礙者學習生活適應能力,並培養多元工作技能。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可參與、協助並記錄院生活動,並幫據點拍攝一支

3-5 分鐘的宣傳短片。

13 屏東 阿禮部落 7 月 長治鄉長治百合部落園區 魯 凱 街

269 號

位於霧台海拔千餘公尺的山中,古老的阿禮部落保存了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台灣野生動物安棲之所,尤其獨特的魯凱族人文景觀與民情風俗,常是賓客駐足留連的地方。2009 年的八八風災造成村內土地滑動,因此全村遷至長治百合永久屋基地居住。部落大頭目包基成老師秉持重建家園、守護部落的決心,在永久屋基地重建部落小學堂,讓孩子學族語,也讓年輕人回來學習自己的文化,希望透過族語和部落故事的傳承,延續魯凱文化的脈動。

近年部落青年陸續返鄉,在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發展人文旅遊,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家鄉的文化,體驗並感受家鄉風土的美好。其中, 爸禮握手 便集結多位部落青年,返回山上重新打理百年石板家屋,並以家鄉的小米、紅肉李、紅藜茶、勇士茶等農特產歡迎訪客到來。

需自備機車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 協助山下 希望小書坊 夏令營活動,課程為包含族語、傳統文化品格教育、閱讀等主題的室內外課程,主要希望可助學童培養閱讀習慣、不過度依賴數位 3C。蹲點學生可協助前置企劃與現場工作。

2. 可協助山上「阿爸禮握手」與景觀區工作,包括行政庶務(例如導覽、接待),或兼當小幫手做手腳工(例如割草、接水管等工作的小幫手)。須細心且能接受體力勞動工作。

14 屏東 高士部落 7 -8 月 屏東縣牡丹鄉 高 士 村

(路)

50 號 2 樓

牡丹鄉高士部落屬於屏南地區,族語名稱 KusKus 為南排灣族群,傳統服飾以紅藍白為主色,以「南排灣紅寶石」著稱。高士村在日治時期為牡丹鄉行政教育中心,設有公學校、員警哨等,日本神社遺跡位於現今的高士佛部落,周邊擁有許多原生種的野牡丹花。在 88 風災時部落受災嚴重,族人多移居永久屋。近年運用豐富的文史地景推展部落小旅行漸有成績,遊客可到歷史穀道體驗古時族人辛勤農耕的足跡、到野牡丹神社從在地的角度認識歷史故事,也可體驗傳統的揹婚儀式、部落野炊、靈媒祈福。部落設立的「鑫工坊」,則推出結合部落神話的金工藝品。部落農特產也穩健發展中,2020 年與屏科大、農試所合作成立全國第一個段木香菇的社區菌種中心。期待藉由部落產業的發展能創造更多青年返鄉就業機會,也讓部落文化得以傳承。 需自備機車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協助高士佛影像調查與 GPS 定位工作,並從旁記錄文化復振過程。

2.可協助暑假文化成長課程。

3.具英文專長學生,可協助英文導覽與翻譯。

15 屏東 黎明社區 7-8 月 屏東縣內埔鄉黎明村黎東路 353 號 社區鄰近三地門鄉,在大武山腳下於舊隘寮溪出口處,在清朝乾隆時期稱之為犁頭鏢,於民國時期改名為現今的黎明社區。社區人口數約 2697 人,實際住戶卻僅近 800 人,居民大多務農為生。主要的文化特色為在地的宗教信仰,「玄武宮」為信仰中心,所舉辦之王科慶典活動是社區居民盛事;王科慶典在沿海地區是非常盛行的宗教活動,而本社區乃為台灣罕見的內陸王科慶典。社區同時成立 DOC 數位機會中心,運用數位資源為在地小農創造商機,也為學童帶來更多的學習機會與資源。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 協助社區自有品牌之數位行銷與推廣:包含社區共享空間「黎享吧台」、社區產業「黎尚往來」。

2. 協助行銷素材之文案撰寫、平面設計。

16 屏東 赤山社區 7-8 月 屏東縣萬巒鄉赤山村建興路 14 號 大武山腳下的赤山村,因應高齡化及年輕人外流現象,社區開辦關懷據點、長照巷弄站照顧社區長輩、延緩失能失智。另一方面,為社區孩子舉辦寒暑營隊,減輕家長負擔,也給孩子帶來更多體驗;於 104 年成立的社區 森巴鼓隊 更讓社區學童有不一樣的課外活動、提供舞台展現自信心。社區盛產鳳梨、香蕉,因此製成鳳梨酥、果醬等加工品,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2020 年開始經營 「老厝 54 在重新打造的老屋空間,舉辦田園野餐、蚊子影院、浪漫婚禮,也透過體驗遊程介紹社區的鳳梨產業及相關文創商品,希望藉此讓更多人認識社區特色,也帶來更多商機。 需會騎機車或腳踏車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協助 「老厝 54 行銷推廣,包含設計製作文宣、影音宣傳素材。

2.協助社區產品與「老厝 54」之社群與線上賣場經營。

17 馬祖 馬港社區 7-8 月 馬祖南竿馬祖村 4-1 號 目前馬港社區人口約 600 人,其中 65 歲以上長者超過 80 人,因此社區發展協會重視社區關懷照顧,過年時準備太平蛋與長壽麵向長輩拜年,平時關懷據點也有許多敬老活動(例如鼓勵耆老說故事、剪花、書法、供餐、家訪等),並努力將馬祖在地文化融入其中。

社區附近有許多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文化地景,例如看見戰地文化的光武堂、存有媽祖衣冠塚的馬港天后宮、可看到全世界最高的媽祖巨神像的祈福坑道等。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 協助社區關懷據點活動,也可設計與帶領長輩活

動(包含傳統剪花、健康促進、魚骨藝術、摺紙、海廢 DIY 相框等),或陪同家訪。

2. 需個性熱情開朗,能與長輩活潑互動。

18 花蓮 吉拉米代部落 7-8 月 花蓮縣富里鄉 豐 南 村 20 鄰 27 號 吉拉米代部落,位於花蓮最南端的豐南村,座落在海岸山脈最高峰麻荖漏山下、秀姑巒溪水源頭,山川資源豐富,素有「小天祥」美譽。清末阿美族人沿秀姑巒溪溯源尋找適合遷居處,見有樹根壯大足以攀

爬溯溪而上,便為此地起名為 Cilamitay 吉拉米代部落,指大樹根之地。本村屬山多平地少的偏鄉農村,居民多墾山為生;青壯年人口外移,隔代教養及單親家庭比例高。2017 年底加入與中華電信基金會

「數位好厝邊」,期望透過數位的力量,協助記錄與傳承阿美族的傳統文化,讓部落子女更熱愛自己的文化、展現在地自信。

需自備機車、須能適應野外叢林生活。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 協助植物調查工作,例如植物學名、養生特質及其他與生活相關的知識等。希望了解植物、對植物有興趣或相關科系同學能幫忙記錄、將植物分門別類並將調查結果存檔。

2. 協助食農教育推廣活動,包括體驗遊程、竹筏工作坊。

3. 協助更新部落網站。

19 花蓮 邦查農場 7~8 月 花蓮縣光復鄉大同村佛祖街 47 巷 2 號 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部落大同村內,農場主人阿美族的蘇秀蓮女士一步一腳印學習有機農事技術,是鄉內首位得到有機認證的農場。農場僱用當地弱勢婦女、中高齡及原住民,也協助當地小農有機轉作,期望能帶動在地就業。另一方面,也透過農業種植及推廣,傳承阿美族農業文化,除種植黃豆等雜糧,對於阿美族傳統作物黑糯米、紅糯米、赤小豆等部落原生種雜糧,亦積極進行採種復育,並透過販售與食譜教學,希望讓社會大眾從中認識部落農業與飲食文化。目前農場正逐步開展在地行銷與在地消費的工作與目標,期望能促進部落經濟,也邀請民眾一同加入部落以友善土地的有機農業保育生態環境的行列。 需自備機車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 協助原生物種的保存記錄,與建檔。

2. 7 月上旬可參與並記錄第二批種植–旱稻。

20 花蓮 羅山社區 7 月初- 8 月前 2 週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

12 鄰羅山

58 號

羅山地區位於花蓮縣富里鄉,與六十石山遙遙相望,當地的瀑布與泥火山的蝕谷地形,讓富里有「小天祥」的美稱。由於地勢關係,羅山村形成一個封閉型地區,地理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水質潔淨充沛,境內天然生態景觀資源保存完整,讓羅山以有機生態農村的型態展現,成為台灣第一個有機農業村。98 年 8 月,在中華電信的建置之下,六十石山、羅山地區陸續完成網路工程,也讓在地的有機農業發展出更寬廣的行銷通路。 需自備機車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 協助 羅山學堂 :

(1) 跟孩子互動,例如向孩子介紹大學生活,讓孩子能想像未來的發展。

(2) 協助夏令營及暑假課程與活動(學員均為國小生),也可設計課程,希望可以帶領表演與才藝活動。

2. 協助農特產品之包裝與行銷,可提供想法與建

議,並支援相關工作。

21 宜蘭 東岳社區 7 月中-

7 月底

南澳鄉蘇花路三段 139 巷 8 弄 8 號 位於宜蘭南澳鄉的東岳是一個動員性高、社區居民團結力十足的社區,社區發展協會在當地開設多種課程,提供居民學習進修;與中華電信基金會合作「數位好厝邊」後,活動中心成為東岳的學習中心,學童和成人都能在這裡進行多面向的學習。莫拉克風災後,社區內的觀光重鎮「東岳湧泉」受到嚴重的破壞,為了及早恢復湧泉昔日風貌、再度帶動觀光熱潮,社區成員共同參與環境回復,搭配其它的在地旅遊行程、手工藝 DIY 等活動內容,希望早日讓東岳找回以往的風貌。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協助設計並帶領關懷據點的長者活動,也可陪同家訪。

2.可協助部落內的在地遊程與體驗活動之相關工作。

22 台東 卡大地布 部落 7-8 月 台東市知本里 西 昌 街

55 巷 6 號

卡大地布部落的「數位好厝邊」,提供學童及社區成人學習、進修的場所;除了學習層面,台東地區充沛的觀光資源也在卡大地布逐漸成形,每年七八月間為部落祭典時間,在地也透過協會的運作建立屬於當地的旅遊行程,以大知本的概念結合學習、觀光產業等資源,讓外界進入大知本、認識大知本。 需會騎車或腳踏車

可記錄與服務主題:

1. 7 月協助小米收穫祭相關工作與記錄過程(祭典為期一週 7/10-7/20) ( 2020 年蹲點紀錄,請點 )。需上山幫忙,例如採野菜、採竹子、立竿、搬運,也可從旁協助記錄。

2. 8 月協助文化成長班籌備與記錄(第一週為培訓與籌備,第二週正式進行成長營,由部落青年帶領學童學習部落文化) ( 2020 年蹲點紀錄,請點 )


相關檔案:


蹲點.台灣相關競賽


延伸閱讀: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