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來設計「城市.硅巷」南京老煙廠更新國際設計競賽
競賽分為兩輪評選:
- 第一輪初評:採取線上評選,由五名國內評委和四名國外評委(主席由中方評委擔任)進行打分評選,選出入圍方案。
- 第二輪終評:採取線下評選,由三名國內評委四名國外評委(主席由中方評委擔當)現場評審,最終決出一、二、三等獎及入圍獎。
背景及內容
2019年,南京市提出發展城市“硅巷”、建設創新名城的重要目標。“硅巷”一詞來源於紐約曼哈頓,是一個由互聯網與移動信息技術企業集中而形成的無邊界科技園區。它與硅谷的區別在於,硅谷是在城市邊緣區建設的具有完整高端服務配套的科技創新園區,而硅巷是以存量空間更新為主的創新科技產業集聚街區。
南京提出打造城市“硅巷”,玄武區作為主城核心區域將推動城區老廠房更新、盤活老校區等,激發主城區科教資源活力,打造集約高效、功能互補、結構完善、校地融合、產城一體、創新創業活躍度高的城市“硅巷”。
城市“硅巷”代表了城市從更新走向創新的發展格局與產業佈局。其中,設計產業代表了面向未來、引領創新的重要發展動能。南京市玄武區,秉承這一理念並基於東南大學建築設計學科的歷史積澱和獨特優勢,致力於聚集國內外優質的設計資源,打造以設計產業為核心組成部分的玄武城市“硅巷”。
圍繞這一目標,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原中央大學校址)周圍南京老煙廠、玄武區法院、東大科技園等地塊,正在致力於形成以設計產業為聚集的環東大創新產業帶,依託於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以及所在區域的悠久歷史,以及作為中國近現代建築重要的史蹟和代表性文物以及中西融匯的集中體現,承載了從歷史中汲取精髓並走向未來、與國際接軌,從而在城市發展的大環境中,提升空間品質,升級產業功能、整合集聚資源,建設創新型城區的重要使命。
在此基礎上,玄武區首選南京老煙廠作為打造環東南大學創新設計產業帶的啟動項目,舉辦南京老煙廠更新全球設計競賽,以“城市·硅巷——面向未來設計”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建築師、設計師在南京煙廠舊址範圍,選取南京老煙廠整體園區進行創作。園區定位為以建築設計產業為主的設計創意園區,同時面向城市居民,打造設計產業聚集地、城市新興文化街區及南京玄武城市硅巷新名片。
設計作品主旨需融合於所處城市環境空間,並體現原創性和個性化的完美統一,達成藝術性和設計性的和諧共生,表達設計前瞻性的同時彰顯文化的內涵,以提升人居環境品質,用設計創造美好生活。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
東南大學
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政府
南京市科技局
承辦單位
南京鐘山資產經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
指導單位
江蘇省勘察設計行業協會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協辦單位
雅倫格文化藝術基金會
南京大田建築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競賽目標
本次競賽計畫通過對南京老煙廠的改造和提升,開展從資源調查、功能策劃到空間規劃和建築環境營造的全過程更新改造設計,構建以工程設計為主體、以創意設計及工業設計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現代設計產業集群體系,建成區域功能明顯、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空間格局,以多學科視角,從多角度切入,用多樣化成果,回應多層次的城市問題。
1. 對南京老煙廠進行改造升級,使之轉型為設計創意園區,形成以工程設計為主體,創意設計和工業設計為兩翼的現代設計產業集群體系;
2. 圍繞“城市硅巷”,打造南京作為“設計之都”的名片;
3. 創造圍繞設計產業的新社區、新業態,以跨學科視角、多角度切入,為城市提供更多豐富的融合性和多樣性;
4. 為設計者自身而設計,轉型後的園區面向國內外設計師開放,成為設計師的家園。
場地
南京老煙廠改造項目基地位於南京市玄武區楊將軍巷及碑亭巷交匯處。周邊臨近1912商業街區,園區南側分佈有原國立美術館舊址、江寧織造博物館、江蘇省美術館、六朝博物館、南京總統府等民國建築,園區北側為居民住宅區。園區原為南京捲菸廠舊址,佔地面積約15715.5m2,總建築面積 33587.82m2。
項目街區範圍:
園區範圍東臨碑亭巷、南至石婆婆庵,西側與南京市玄武醫院用地相鄰,北側為楊將軍巷。園區內共十三棟建築,大多已空置,部分在用建築為金夢都集團辦公、包裝生產廠房功能。建築以廠房建築、辦公建築為主,園區內有一民國時期建築(E棟)。東南側曼度廣場(M0-M4)為商業綜合體,一層東南側臨街部分為商舖,2-4層為餐飲及電影院,一層靠煙廠園區內部為廠房。
競賽設計任務範圍
競賽設計工作範圍為以環東南大學設計產業帶為基礎,對南京老煙廠廠區整體環境進行提升改造,規劃廠區內各個建築功能,對外立面及室內進行設計改造,並對屋頂空間進行改造利用的概念設計方案。
參賽者應為整個廠區設計生態的目標而設計,結合自身使用考慮,融合對社區生活、產業業態可持續性、智慧園區等延伸性思考,體現融合性、多樣性等特徵。
設計任務包括
廠區規劃——針對老煙廠進行整體重新規劃改造,以建築設計產業為主的設計產業園區為功能,並植入其他配套功能,激活整體園區。以打造南京設計之都的新名片為目標,提出創意園區的新概念
空間營造——打破傳統廠區改造設計理念,以“對話過去”、“老城市、新活力”、“面向未來”為主題,打造園區特色空間。在空間營造中,體現出南京城六朝古都的文脈底蘊,利用當代設計手法,創造南京“新城”印象的創意空間。
城市·硅巷——除對老煙廠進行重新規劃設計、對室內外空間營造、景觀設計之外,改造設計應充分考慮老廠區環境提升對周邊城市環境的帶動作用,引領未來城市更新發展趨勢,融合城市硅巷發展理念,以城市設計的思維改造產業園區。
競賽設計方案涵蓋: a. 總體規劃設計;b. 建築改造概念設計;c.室內概念設計
競賽時間
- 2019-1015
方案徵集開始
Start Date of Works Collections - 2019-1215
方案徵集截止
Deadline for Works Collections - 2019-1231
初評截止
Deadline for Initial Evaluation - 2020-0110
終評截止
Deadline for Final Review
參賽對象
本次大賽參賽對象主要針對從事設計專業相關工作的事務所與設計師,參賽人員與團隊根據第一主創人的身份確定,同一作品不得跨組重複申報。參賽人員以組為單位進行報名,每組人數不得超過 10 人。
評委
- 王建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城市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江蘇省設計大師。世界人居環境學會(WSE)成員。1978年進入南京工學院建築系建築學專業學習,1989年獲東南大學博士學位並先後在建築研究所和建築學院任教,歷任副所長、副系主任、系主任、2003—2014年任院長。2001年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00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兼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住建部城市設計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雄安新區規劃評議專家組成員,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主編等。 - 張彤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國際建協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綠色建築與節能專業委員會綠色建築設計理論與實踐分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設計大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可持續性城鎮設計與綠色建築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全球化進程中建築環境的場所性與地域性等。出版著作7部,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先後主持和參加了20餘項工程項目設計,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優秀工程設計獎。 - 張雷
江蘇省設計大師,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可持續鄉土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兼總建築師。2012年榮獲第三屆瑞士建築獎提名,2016年榮獲第四屆中國建築傳媒獎實踐成就大獎提名。多次應邀參加中國當代建築國際性展覽,設計作品在國際國內權威建築雜誌上廣泛發表。張雷建築工作室2008年入選美國《建築實錄(Architecture Record)》全球十佳設計先鋒。 - 薄宏濤
築境設計,董事,總建築師;築境設計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持建築師;中國一級註冊建築師,教授級高級建築師。 中國建築學會“青年建築師獎”、上海建築學會“上海傑出中青年建築師獎”得主。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改造與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築學會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築專委會委員,上海市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學術部委員。東南大學、重慶大學企業工作站碩士生導師。實踐研究方向為立體城市綜合發展和城市更新,並在上述領域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實踐,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獎項併入選重要展覽。 - 神秘人物
A mysterious figure - Marino Folin
意大利建築師。歷任威尼斯建築大學15年校長,1991年至2017年任職威尼斯政府(建築及藝術)文化發展策略顧問;2006年至 2012年任職威尼斯基金會副主席;2006年至2013年任職威尼斯大學基金會主席;2006年至2013年任職威尼斯 2000”基金會主席;2013 年至今任職雅倫格文化藝術基金會主席;2015 年任職米蘭世博會威尼斯展學術委員會委員;米蘭三年展董事會成員;國際環境科學學院創始人。 - Josep Miquel Pique
城市更新專家。Technova Barcelona-LaSalle創新園區主席,XPCAT(加泰羅尼亞科學園區網絡)主席,APTE(西班牙科學園區網絡)副主席,IASP(國際科學園區協會)前主席。他在大學管理方面的長期專業經驗促使他推動並領導研究生課程、技術轉移中心、大學孵化器和創新科技園區。他推動了幾個混合型組織的合作模式-大學-工業-公共管理。在公共行政領域,他曾任巴塞羅那@22創新區首席執行官,巴塞羅那地方發展局戰略部門ACTIVA主任和巴塞羅那市議會經濟增長辦公室首席執行官。 - Dietmar Eberle
國際節能建築大師,建築學教授,前瑞士蘇黎世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現蘇黎世理工大學住宅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美國建築協會榮譽會員,保姆施拉格教授(Prof. Karl Baumschlager)德國慕尼黑美術學院建築及城市規劃學教授,美國建築協會榮譽會員。曾獲丹麥女王“綠色徽章“密斯·凡·德羅獎、慕尼黑建築大獎。 - Daniel Lischer
全球頂尖的設計師,ALP建築事務所創始人,CEG中國顧問,國際細節獎評審。
作品提交方式
1.參賽者登錄大賽官方競賽平台www.zscssj.com(http://www.aki.com.cn/zscssj),點擊“在線註冊”填寫詳細報名信息。本次大賽免費報名,必須提前註冊報名,確認報名成功才能提交作品;以團隊報名者,團隊成員人數原則上不超過10人,每個團隊指定一位唯一聯絡人。
2. 點擊“上傳作品”在線提交作品,本次大賽全部採用線上電子提交的方式,組委會不接受郵寄或者紙質文件,具體提交步驟操作詳見網站。提交時間不晚於北京時間2019年12月15日23:59,晚於該時間提交的作品將視作無效。
3. 競賽官方語言為英文和中文,提交作品文本、關鍵說明和圖紙標註必須包含英文,國外區參賽者可選擇英文,中國參賽者可考慮採用中英文對照排版。競賽組委會將會通知入圍決賽的參賽者製作展板,具體展板尺寸和要求初評後通知。
4. 提交的電子圖紙、說明文件中不得出現任何有關參賽者姓名和機構的文字或圖案等標識,否則視為無效作品。
作品提交內容
方案展示和評審文件:pdf格式文件(不超過50頁,白底,4:3比例,線上展示使用,將PDF作為附件上傳,同時將每頁分切成圖片上傳至個人頁面展示,每張不得大於10.0MB,像素不限)內部需包含以下幾項:
1)方案說明,包含對此次競賽主題的理解、對作品核心理念的闡述、作品和方案的創意創新靈感來源以及技術來源等;
2)相關技術圖紙和說明(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內容):園區設計概念,設計說明,總平面圖,至少 2 張園區改造效果圖,建築平、立、剖面改造圖, 園區景觀設計,局部空間細節設計,相關技術創新設計
3)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提交其他輔助說明材料(如視頻,模型等)。
答疑
Q: 設計競賽對參賽人員有什麼特殊條件限制麼?
A: 本次大賽參賽對象主要針對從事設計專業相關工作的事務所與設計師,院校師生亦可參加。
Q: 設計競賽允許以設計團隊形式參與麼?團隊最多限制多少成員?
A: 設計競賽允許團隊為單位參加。參賽人員與團隊根據第一主創人的身份確定,同一作品不得跨組重複申報。參賽人員以組為單位進行報名,每組人數不得超過 10 人。
Q: 設計競賽提交作品時文字部分的語種要求?
A: 為了中外評委更加瞭解您的作品,理解您對作品的闡述和表達,我們要求提交作品時,文字部分為中英雙語或英文。
Q: 設計競賽作品提交截止日期是否存在時差?
A: 競賽提交作品截止日期統一為北京時間2019年12月15日23:59。
Q: 參加競賽是否有費用產生?
A: 沒有參賽費。
聯繫
官方網站(報名與提交): www.zscssj.com(http://www.aki.com.cn/zscssj)
官方新聞平台:www.zscssj.com(http://www.aki.com.cn/zscssj)
答疑和備選提交郵箱:zscssj@126.com
技術答疑聯繫人:
程似錦(Lily Cheng)+86 13120052071 darchievelilycheng@163.com
競賽諮詢聯繫人:
黃教恆(Grace Huang) +86 180 4652 1588; 19866919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