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內蒙古蒙古包設計大賽

2019內蒙古蒙古包設計大賽

報名時間: 即日起 ~ 2019-06-30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指示,弘揚傳統蒙古包文化,豐富草原文化精髓,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決定舉辦蒙古包創新設計大賽,通過面向全國徵集創意設計力量,對傳統蒙古包進行創新設計,推動優秀設計方案的落地,改善牧區人居環境,適應我區蓬勃發展的旅遊業,突出區域特色,升級遊客住宿體驗,形成廣泛的產業驅動價值,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草原人居環境和草原文化旅遊產業。

賽事組織

主辦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

協辦單位:

內蒙古科學技術廳

內蒙古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

內蒙古民族事務委員會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

大賽主題:

草原上的蒙古包

內蒙古草原養育了我國北方遊牧民族,他們世世代代在廣袤的草原上遊牧生活。長期的遊牧生活,使遊牧民族選擇了最適宜的住所—蒙古包。草原上的蒙古包承載與寄託了草原遊牧文明的精髓,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本次大賽旨在鼓勵參賽者將蒙古包文化在傳統基礎上以自由創新的方式進行展現,從而引導更多的人瞭解內蒙古草原的歷史與文化,共同助力可持續發展的草原人居環境和草原文化旅遊產業。

賽事原則

  1. 堅持傳承和創新相結合。根植於內蒙古傳統蒙古包文化,積極探索特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新路子,用創意激活內蒙古傳統文化的潛在價值,充分展示內蒙古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
  2. 堅持時尚化和實用化相結合。堅持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新型材料有機結合,適應人性化需求,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具備一定產業開發價值,同時能夠較好地滿足市場的審美要求,引領該領域發展趨勢。
  3. 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政府採購流程,引入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全面策劃賽事相關工作,準確洞察市場需求,主動把握市場機遇,選拔出優秀作品由政府支持、引導進行創意孵化,促進優秀作品的產業化落地。

大賽時間

  • 大賽設計方案徵集:2019年4月17日-7月1日
  • 大賽設計方案初評:2019年7月1日-7月8日(呼和浩特)
  • 大賽設計方案建造:2019年7月8日-8月8日(烏拉蓋)
  • 大賽建造方案終評:2019年8月8日-8月13日(烏拉蓋)
  • 大賽論壇:2019年8月13日-8月15(烏拉蓋)
  • 頒獎典禮:2019年8月15日(烏拉蓋)

參賽對象:

國內外致力於文化旅遊創意設計、建築設計、環境設計的機構、團體、獨立設計師、匠人等。

獎項設置

  • 一等獎(2名)5萬元 + 榮譽證書
  • 二等獎(5名)3萬元 + 榮譽證書
  • 三等獎(8名)2萬元 + 榮譽證書
  • 優秀獎(10名)1萬元 + 榮譽證書

設計任務

本次設計任務旨在創造新時代更具魅力、更舒適宜人,能夠兼顧歷史記憶和現代生活需求的蒙古包。

  1. 本次大賽設計以內蒙古大草原為文化背景,保護、傳承傳統蒙古包文化為核心內容進行創新設計。
  2. 設計以滿足牧民家庭的現代生活需求為出發點,解決蒙古包採光、通風、給排水、供熱、供電等實際問題。
  3. 設計應以地域文化與氣候環境為背景進行創作,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設計生態、綠色的蒙古包,減少對草原環境的影響與破壞。
  4. 鼓勵優先設計採用新材料、高科技、智能系統等新型技術。
  5. 鼓勵裝配、預製的建造技術體系,遵從傳統蒙古包的可移動、可拆卸特性。
  6. 設計需考慮實施的可操作性與經濟性。

作品規格

  1. 規格:請以 841mm x594mm 圖紙版面豎向排版,每項作品須由 2 幅圖紙組成,不符合圖紙要求的作品作廢。
  2. 內容:能充分表達作品創作意圖的總平面圖,建築平、立、剖面圖,透視圖、圖解等以及 500字左右的設計說明(組合於圖面之中)等,比例不限。
  3. 提交作品的郵件裡須附有一個以設計者姓名命名的文本(TXT 格式),包含作者姓名、報名序列號、電子郵箱、手機號碼、微信號碼(若有)、學校或單位全名、作品名稱及簡要設計說明.以上內容需提交中英文雙語版本。
  4. 圖紙版面文件格式要求:
    1. 提交作品 jpg 格式圖片提交,要求分辨率不低於 300dpi。提交圖片請根據圖片順序命名(報名序列號 +1/2/3)。
    2. 文字資料以 TXT 格式,分類整理於以設計者命名的文件夾中。需提交中英文雙語版本。

競賽流程

  1. 本競賽以個人或小組形式參賽,每組成員不超過 4 人。
  2. 競賽分為方案設計和現場建造兩個階段,對應兩輪評選。
  3. 小組參賽如有需要,只有小組組長負責聯絡,組員不予聯絡。
  4. 關注競賽組委會官方微信參與競賽,點擊“在線註冊”報名並填寫詳細信息。
  5. 網上提交註冊報名表後將獲得唯一報名序列號。
  6. 方案設計階段參賽者一律提交電子版作品(包括圖紙及相關文件),提交截止日期為2019年7月1日 ( 作品提交郵箱15648175761@163.com)。競賽組委會不接收任何紙質版作品。所有參賽作品屆時將進行統一打印和展示。
  7. 在競賽組委會的協助下,評審團對參賽方案進行初審,並確定入圍作品。
  8. 所有參賽團隊一經入選進入建造環節,則必須參與建造全程,不得中途退出大賽。
  9. 有關競賽的疑問請發郵件至15648175761@163.com。

競賽規則

  1. 參賽者同意並遵守本競賽內容及競賽規則;競賽組委會對競賽規則擁有最終解釋權;
  2. 電子圖紙中不得出現任何有關作者姓名和所在院校、單位的文字或圖案,不符合規定者將被取消參賽資格;
  3. 參賽者擁有參賽作品的版權,但競賽組織方有權行使參賽作品署名權以外的其他版權權利;
  4. 參加過其他競賽的作品,或使用他人曾經在公開場合發表過的創意的作品不允許參加競賽。
  5. 每位參賽者限報名一個參賽小組,不能報名多組參賽;
  6. 各小組提交一組參賽作品,嚴禁重複提交。若發現同一作品出現重複提交情況,組委會有權選擇其中一組作為參賽作品進行評審;
  7. 參賽小組信息以最終提交作品文件中的 TXT 為準。

——蒙古包相關參考資料——

一、蒙古包的起源

蒙古包-名稱源自滿語在《史記》、《漢書》等漢語典籍中,被稱作“氈帳”或“穹廬”。在蒙文中籍裡被稱為“斡魯格台格兒”,意為無窗的房子,現代蒙古語則稱“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為圓形或蒙古人房子。“包”字,出自滿語。滿語稱蒙古人住的這種房子為“蒙古博”,“博”意是“家”的意思,“博”與“包”音近,因此,蒙古包則作為一種譯音流傳下來,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木柵蒙語稱“哈納”,是用長約2米的細木桿相互交叉編扎而成的網片,可以伸縮,幾張網片和包門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圓形的牆架,大約60根被稱作“烏尼”的撐桿和頂圈插結則構成了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牧民們用皮繩、鬢繩把各部分牢牢地紮在一起,然後內外鋪掛上用羊毛編織成的氈子加以封閉,一個精美觀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說是用最簡潔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藝完成的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隨著國際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蒙古包以作為一種野外休閒、度假商品,深受國內外客商青睞。
蒙古包有其發展、演變的過程:古人製造洞室,沿洞壁用木頭石頭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橫木封頂就成了洞室。洞頂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煙、出氣、採光、通風之用。後來發展成蒙古包的門和天窗。那時稱這種洞室為烏爾斡,”烏爾”原意為”挖”的意思,現代蒙古語中已經專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頂氈,引伸為”家”、”戶”等意。在狩獵採集時代,蒙古族住在窩棚裡,這種圓形拱頂的隱蔽窩以活樹為支柱,用樺樹皮覆蓋,製做簡單,便於遺棄。隨著原始人類由採集向狩獵過渡,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養成家畜,出現了畜牧業的胚胎。要求一種便於遷徙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應運而生。在狩獵時代向遊牧時代過渡時,其居住由窩棚過渡到帳篷,帳篷用樹木做支架上蓋毛皮。進入畜牧社會,支架變成哈納,同上面提到的洞頂變成天窗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也出現了毛氈帳,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蓋。據《呼倫貝爾概要》載:”呼倫貝爾之普通蒙人,每限於遊牧,依水草而居,轉徙無常,概以穹廬為棲止。此種天幕生涯,可蔽風雪,可防虎狼。”‘穹廬’滿洲語曰’蒙古博’,俗讀’博’為’包’。”宋末元初遼人趙良嗣詩曰:”朔風吹雪下雞山,燭暗穹廬夜色寒”,所詠的就是蒙古包。
古代的翰兒朵。此系古代蒙古貴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窩裹陀”,又稱”宮帳”。這種蒙古包與普通蒙古包相比較有三個特點:

其一,容積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約十三、四尺,寬五、六尺。古時的翰兒朵則高大得多。據魯不魯乞記敘:”他們把這些帳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時可達三十英呎寬。有一次,一輛車在地上留下的兩道輪跡之間的寬度,為二十英呎。當帳幕放在車上時,它在兩邊伸出車輪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呎。有這樣的情況,有一輛車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帳幕……”這種用二十二條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
其二,古代貴族用的翰兒朵富麗堂皇。《黑韃事略》徐霍注云:”霆至草地時,立金帳,其制則是草地中大氈帳,上下用氈為衣,中間用柳編為窗眼透明,用千餘條線曳住,閾與柱皆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帳。”撒帳即細毛布,此處為細毛布做成的金碧輝煌的鉅帳。這種經過裝飾以後的宮帳也叫”金殿”。
其三,宮帳的造型與蒙古包略有區別。宮帳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烏尼並豎起哈那製成的。外形像人的脖子一樣。魯不魯乞稱蒙哥汗的宮殿為”有頸發屋”。據《水晶鑑》記載:”有天宮之帳曰宮帳”。宮帳上面呈葫蘆形,葫蘆象徵福祿禎祥;下面呈桃兒形,桃兒形模仿天宮。現在成吉思汗陵寢地還保存有這種宮帳的造型。宮帳金頂輝煌,蒙古包用黃緞子覆蓋,其上還綴有藏綠色流蘇的頂蓋,極為富麗,表現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築藝術。

二、蒙古包的分類

蒙古包種類繁多,主要表現在哈納、烏尼、套腦等方面不同來劃分。

古代蒙古包和近代蒙古包

近代蒙古式蒙古包和哈薩克式蒙古包雖然基本機構相同,但部件尺寸略有區別,哈薩克式蒙古包烏尼要比蒙古式的略長,烏尼的下端也有部分彎曲。因此外觀上要比蒙古式的高,頂部坡度也大一些。蒙古包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哈薩克式蒙古包的這些特點,是蒙古包較為古老形式的保留。在16世紀以前蒙古人普遍使用長烏尼、高哈那的氈房,和現在哈薩克式蒙古包相似。

哈那的區別

哈那是用柳條做成的網狀牆體(如圖),幾塊哈那連接起來,便形成了一個蒙古包的牆體。哈那以哈那頭的多少論大小。哈那頭指與烏尼銜接的口子。哈那頭越多,哈那就大。哈那頭一般有10-15個不等。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裡的江格爾宮殿被描述為“四十四扇哈那和四千條烏尼”的蒙古包。

套腦(天窗)的區別

一般有兩種套腦(天窗)如圖,一種叫插接式,一種叫串接式。

三、蒙古包的優點

蒙古包是遊牧民族主要的居住房屋,蒙古包是最適合遊牧民族居住的房子,具有冬暖夏涼以及拆卸方便等等的特點。蒙古包以圓形為總風格,無棱無角,呈流線形。包頂為拱形,其承受力最強,包身近似圓柱形,上下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不會使蒙古包陷於滅頂之災。蒙古包冬暖夏涼。蒙古地方自古奇寒,三九的嚴寒,會凍裂三歲牛的犄角,並且在冬天氈包外面加厚,裡面又綁一層氈子,隔風性能較好。搭蓋迅速:搭蓋蒙古包不必嚴格擇址,只要周圍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一種組合房屋,各個部件都是單獨的,搭蓋時不用很多人參加,二人足可。拆卸容易:拆卸蒙古包,比搭蓋還容易許多。兩個人拆卸只需十幾分鐘。圍繩、帶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開。帶子一解開,氈子和架木就自動分離。哈那、烏尼、套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很快就可以拆卸開並摺疊起來。裝載搬遷輕便:蒙古包以木、氈為基本材料,不用金屬、磚、瓦、水泥等,同時又是由各部件組裝而成,所拆卸的任何一件都不重,一個女人就可以舉起來放到車上。維修方便:蒙古包所用的材料無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哪個部件壞了、舊了就可以把它換掉。蒙古包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不過在心理和習慣上,蒙古人不喜歡縮小。

四、蒙古包的材質及製作工藝

傳統蒙古包的製作工藝:蒙古包具有濃郁的草原遊牧民族文化特怔,內蒙古地區之外的中國其他地區的蒙古族,以及東北的鄂溫克、達斡爾,西北的哈薩克、塔吉克等民族多使用類似的形制結構。不過,遊牧經濟形式和地域環境的不同,蒙古包的骨架結構也存在一定差異,主要體現在套腦和哈那的形制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蒙古包在材料構成和製作工藝上大同小異:

  1. 蒙古包建造環境: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
  2. 蒙古包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
  3. 容納人數: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
  4. 建造材料:骨架主要為木質材料,不用金屬,選用當地生長的柳木,榆木和樺木
  5. 外觀結構: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套腦(天窗),烏尼(連接桿),立柱,哈那(圍牆),烏得(門),頂氈,頂棚,圍氈,外罩,帶子,圍繩構成,木架結構,毛氈覆蓋,繩帶固定。
  6. 部件製作:分兩個工種:木工和哈那工;木工主要製作套腦、門和立柱,哈那工主要負責製作哈那和烏尼桿。
  7. 氈布:骨架搭好之後,再在其頂部和周壁覆以氈布。氈布一般由三塊組成,頂部一塊,周壁一塊,頂部天窗單獨一塊。氈布傳統用的是純羊毛氈,但容易生蟲,壽命不長,現在有用丙綸氈代替的。另外,現在製作的蒙古包,還在氈布向外的一面縫合上防雨帆布套,用於防雨,帆布套上彩繪象徵吉祥如意一類的圖案,既延長了蒙古包的使用壽命,又美觀大方。
  8. 門簾:傳統蒙古包門上一般都加掛門簾,簾子用芨芨草和羊毛氈製成,做工很精細。

大型蒙古包的製作工藝:

套腦上採用了鋼筋條加固。在這樣大型蒙古包的生產組裝過程中,設計人員革新了技術,用方木代替原來支撐氈包用的烏尼桿和立柱,由下而上分層搭建加固,並逐漸縮小直徑,增加高度,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這是對蒙古包製作技術發展的積極探索。

五、蒙古包的價值

蒙古包的社會價值

遊牧民族的每天的生活方式是經常在外面從事牧業。蒙古包很好地結合人與自然的關係。如果遇到一個家庭搬移到別的地方的時候,當地牧民有帶著牛奶茶去歡迎的習慣。牧民在大草原上從事牧業的時候最自由,會感到自然的親密。所以,鄰居牧民互相很熟悉,一起狩獵、訓練,小孩子們在河邊一起玩兒等等。過節日的時候這樣親密的現象會更明顯。那達慕節日時,鄰近的家庭都一起廣泛地過國慶節日,不管小孩還是成年男子都摔跤、騎馬、射箭,女性準備各種各樣的食品,飲料,小孩玩兒傳統的遊戲等非常熱鬧。

蒙古包的文化價值

如果從高空看向蒙古大草原,蒙古包看起來像一個巨大白色的蘑菇。蒙古民族的遊牧文化衍生出了蒙古包的居住形式。蒙古包作為房子已幾千年被用在中亞大草原的文化有不同的遊牧民族,成吉思汗的統治下,蒙古族文化廣泛地轉播到土耳其。

從古代以來,在蒙古包裡面不僅可以居住,還提供做馬奶、乳製品、做牲畜龍頭、繩等製作產品空間。現在圍繞著城市也有乾草和牧場和休假營地的地區。利用這些文化,城市人們短時間或假期時間內可以到空氣良好的地方去放鬆,這是現代生活方式下的遊牧生活。不只建築的裝飾品和模式,還有材料、形式等,整個蒙古包因為擁有著蒙古遊牧民族的巨大文化而豐富多彩。

蒙古包的建築價值

一般來說,蒙古包成為了蒙古式建築的基礎。同時蒙古包因為體型為圓形,結構元素有旋轉體系所以抵抗地震橫向和縱向影響力較好的作用。由於所有的結構可拆開而較方便於維修結構。蒙古包有坡屋頂是因為不只是能均勻地發佈聲音與熱量還能減少大風的力量,也對抵禦能力有好處。蒙古包另一方面產生溫暖的環境速度比較快且由於容易耗熱量,所以冬天的時候需要保持火的存在。天窗和牆除了保持蒙古包的圓形態,還可以通過天窗吸收下面的烤箱發出的煙霧污染。

對蒙古包來說,比較長時間的自然光照射房間的要求是很重要的。蒙古包比其他住宅有好處的是因為可以太陽均勻地照射到蒙古包裡面。蒙古包網絡牆能直接透過外面的空氣,有百分之百份的交換空氣的能量。

極端暴力氣候的北方地區的人們住在冰屋裡。因為冰屋的住宿安排是在進戶門設計出幾層走廊入口,同時利用地面水平減少寒冷的氣流。為了蒙古包裡面引起太陽的溫暖顏色而選擇黃色為裝飾室內,給撐桿上綠色漆是因為調節室內顏色,減少和天窗紅色混合的顏色鮮豔的陽光。除了木頭網絡牆以外,其他蒙古包組成部分都用傳統圖案被裝飾的。

六、傳統蒙古包的裝飾

第一部分:傳統蒙古包內部裝飾特徵

1、傳統蒙古包內部裝飾色彩特徵

傳統蒙古包內部裝飾色彩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別是不同色彩的精神內涵及運用,包含著濃郁的民族文化內涵。主要以大面積的圍氈為底色,網紋結構的圍壁和其上的皮釘都不做色彩的修飾,整體呈現毛氈的材質和原色。蒙古包內高度低,一般成年人不能站立,成年人坐姿狀態下平視目光所及主要是毛氈的大片底色。蒙古高原冬季嚴寒,人們渴望溫暖和光明,柔軟的毛氈和溫和的乳白色系迎合了蒙古族對於溫暖的心理訴求。同時,色調一致的網紋結構和圍氈,減少了色彩的層次,使狹小的空間在視覺上有擴大的感覺。蒙古包內部的次級裝飾色彩主要是紅色。柱的顏色多為紅色襯底,中間穿插其它顏色的龍鳳、雲紋等圖案。室內家具底色也多以紅色為主,這就造成蒙古包內總體色調為乳白底,紅色作為裝飾色,鮮豔熱烈,突出重點。

2、傳統蒙古包內部結構裝飾特徵

(1)向心構圖

在蒙古包圍壁以上的圓錐形空間中,天窗與頂桿連接渾然天成,呈日月射光狀,形成向心的空間構成,完美表達了薩滿教尚圓、尚日月的原始審美心理。蒙古薩滿的祈禱詞曰:“上有九十九尊騰格里天神,為首者是蒙客•騰格里(意為永恆的天神,常譯作‘長生天’)”。蒙古族認為草原萬物都是長生天賜予的,蒙古包的天窗是牧人與長生天溝通的通道。正是由於蒙古歷史和薩滿教對天窗的神化與重視,使得蒙古包內部裝飾形成以天窗為中心的向心裝飾構成。

在蒙古包地面到圍壁上端的環形空間中以火撐為中心,向心組織空間和擺放陳設家具。不僅在空間關係上與天窗和頂桿對應,而且在精神內涵上也有呼應,蒙古人一向崇拜火,火代表著溫暖,與天窗代表的太陽一樣,是蒙古民族原始的圖騰,為蒙古人帶來吉祥幸福。

在這兩個空間中,立柱作為支撐構件,形成整個室內空間縱向的中心軸,在視覺上起到聯繫、溝通、過渡作用,使上下兩層空間完美銜接,渾然一體。

(2)同心圓

在蒙古包內,以灶火為中心形成一個半球形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天窗是最頂部的一組同心圓,其次,頂桿與圍壁的交界線“呼希格”形成了蒙古包空間中部環繞的另一個圓,地面是底部的圓,這三個不同高度的圓都以灶火—天窗中心線為圓心,構成了不同層次空間位置的同心圓組,使得蒙古包內部空間具有一種獨特的秩序和美感。在這個大範圍同心圓構成影響下,蒙古包內部結構呈現多次層級同心圓組合,如天窗為2~3個同心圓;頂桿由頂端至末端不同層次的裝飾色彩也構成一系列同心圓;甚至圍壁上交叉點的皮繩也成為一種點狀的水平虛線重複構成的同心圓組。

(3)自下而上的分層裝飾

蒙古包的圍壁網狀結構本身為平行四邊形網紋構成,其裝飾較為樸素,一般為木本色。頂桿為向心式射線排列,裝飾性高於圍壁,頂桿經常在頂桿頭飾以裝飾圖案,中部裝飾圖案結束處用指向天窗的“箭尾”裝飾,把頂桿分成了上端重裝飾區和下端輕裝飾區。加之頂桿的向心排列,頂桿頭密度遠遠超過頂桿根密度,也加重了上部的裝飾力度。裝飾最為華麗的是蒙古包的最高處——天窗,通常滿鋪底色,講究的蒙古包在這裡才會出現描金的龍等高等級裝飾紋樣,頂級的蒙古包天窗用浮雕裝飾,進一步強化了向心構圖裝飾理念。

(4)標誌性結構裝飾元素

從結構形式來看,蒙古包內部有三種標誌性結構裝飾元素。一是最重要的核心元素——天窗,其造型為內外圈同心圓組成。二是向心排列的頂桿,宏觀上它以近似平行的直線排列指向天窗。三是網格結構的圍壁,它一般用在最下面。據蒙古族古老的傳說,蒙古包的天窗代表太陽,頂桿是四射的陽光,圍壁是廣闊草原的丘陵。由此可見,蒙古包的三種主要標誌性結構元素都有其明確的傳統使用位置。

第二部分:傳統蒙古包外部裝飾特徵

傳統蒙古包近似半圓球的特殊造型是為了適應草原地區的氣候等自然條件,同時也體現了蒙古民族崇尚日月圖騰的原始信仰,具有強烈的民族特徵。距今6500—5000年間出現的紅山文化祭壇以方圓二壇為主,方壇在北,表示大地;圓壇在難,表示天穹。古稱天圓地方,是最古老的宇宙模式。蒙古包的外部以圍氈的白色作為建築的基色,即外部毛氈的色彩。白色在蒙古族文化中是最美好、吉祥的顏色之一。蒙古人自古以來崇尚白色,把白色當做高貴、純潔、善良、忠誠的象徵。由於他們在日常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接觸的白色最多,各種奶製品、羊毛、皮張等等,這些東西越多生活就越富裕、幸福。白纛是用白色獸尾做的大旗,含有瑞祥、崇敬、至高無上的寓意;牧民們穿著的白色蒙古袍和敬獻給客人的白色哈達等均有純潔的意思。蒙古族這些古老習俗及傳統中對色彩的理解,被運用到了蒙古包的外部裝飾上。這不僅是蒙古族人民對色彩的審美取向,同時也是蒙古人嚮往幸福生活美好心願的體現。從室外看,木門是蒙古包唯一的木質建築構件,其裝飾手法主要有彩繪和雕刻,並且色彩運用大膽,與整體建築的素雅色調形成強烈對比。不僅圖案形式飽滿豐富,而且蘊含豐富的象徵意義和民俗內涵。另外,捆紮蒙古包的結繩在其建築形式中也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僅是蒙古包建築力學的支撐構件,而且形成的如盤腸紋的圖案形式也是對建築的重要裝飾。

七、蒙古包的文化內涵

  1. 獻祭祈福。蒙古包在搭建落成後,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和相應的慶祝活動。專門請來的祝頌人要在蒙古包外獻祭,吟詠祝詞,對蒙古包進行讚美為這座包的主人祝福,獻祭天、地以及四面八方的神靈,祈求保佑。然後回到蒙古包內,對天窗纜索獻祭祝頌,祈望這蒙古包的安全帶能鎮服草原風暴,保證蒙古包在狂風呼嘯中能夠固若磐石,巋然不動。新包主人和其他人也相繼獻祭天窗纜索。祭獻典禮結束,人們按輩份和地位就座歡宴。
  2. 社會規範。蒙古包的門一般朝向南方或東南方向,內部陳設有一定次序:正中央放置火灶,是火神的位置。火灶北邊是上首位置,緊挨著哈那(圍牆)的地方供放著佛龕、成吉思汗像等。佛龕前邊是最為尊貴的上首正座,平常是男主人或主客就座的位置。灶火東邊是主婦和女人們的座位和床鋪,西邊是男人們的坐席和舖位。馬鞍、馬具放置在門戶的右側,弓箭、獵槍等掛在門左側的哈那上。碗櫥、炊具以及一些婦女用品也放在門左側位置。蒙古包在元代分為軍事和遊牧兩種;明清時期則分為王公貴族的蒙古包、喇嘛的蒙古包和遊牧的蒙古包三種類型,這也是對蒙古遊牧民族社會等級規範的一種反映。
  3. 審美觀念。代欽等人對古籍中記載的蒙古包結構的有關尺寸進行了比較計算,分析了它們所體現的數量關係,指出“無論是哪一種蒙古包,其結構一般都遵循數學中的黃金比例,或者遵循比例,形狀簡單對稱等數學美的基本要求”,並對蒙古包所用圖案的數學美學思想進行了闡述,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蒙古包製作所表現出來的技術工藝特色。蒙古包的結構不僅遵循數學原理,符合人們的審美意識,也是遵循力學原理的,并包含了豐富的力學實踐知識。
  4. 太陽計時。草原牧民經常用古老的方法表達時間概念,他們可以根據從蒙古包天窗射進的太陽光照到的不同位置,來判斷時辰,從而安排畜牧業生產。這種計時方法通常與十二地支時辰表示法結合起來使用。
  5. 描寫蒙古包的民歌:因為仿照藍天的樣子,才是圓圓的包頂。由於仿照白雲的顏色,才用潔白的羊毛製成。這就是穹廬,我們蒙古人的家庭;因為仿照蒼天的形體,天窗才是太陽的象徵。由於仿造天體的星座,圍壁才是月亮的圓形。這就是穹廬,我們蒙古人的家庭。”搭建在藍天白雲之下,點綴於廣闊草原之上的蒙古包與周圍環境構成了一幅渾然一體的和諧畫面,是蒙古人家庭的重要像征。
  6. 明亮殿堂:蒙古包是一個半球體,蒙古包的套瑙開在當頂上,日出日落陽光都能照進來,因此始終敞亮。蒙古包的圓頂開在上方,煙塵很容易出去。套瑙和門口離得很近,空氣容易交換。蒙古包裡永遠有明亮充足的陽光,始終洋溢著大自然健康清新的空氣。蒙古人經過幾千年來的實踐,把氈包的各個部件用精巧的工藝製作出來,使它有著獨特的美感。從遠處看,它像草原上一顆潔白的珍珠。走近一看,氈包上的花紋更加清晰美麗。

八、蒙古包的忌諱事項

  1. 氈門頂氈;進蒙古包不能踩門檻,不能在門檻垂腿而坐,不能擋在門上,這是蒙古包的三忌,這種風俗自古就有
  2. 灶火忌諱:蒙古人最尊重灶火,把它看得比什麼都珍貴。來家作客的人,別說踩進灶火的木框裡,就是木框本身也不能踩。前後出入的時候,要把袍襟撩起,生怕掃住灶火的木框(火撐外面的木圈)。
  3. 墜繩忌諱:蒙古人認為墜繩是保障蒙古包安寧、保存五畜福分的吉祥之物。沒有墜繩的蒙古包不存在,沒有墜繩就不能算蒙古包。墜繩是一種家戶生存、五畜繁衍的吉祥物,所以非常珍貴,外來人不能用手去摸。
  4. 物品陳設:蒙古包的空間分三個圓圈,東西的擺佈分八個座次。不僅八方都有安放東西的地方,正中還有安排香火的地方,因此也可以說有九個座次。但是南面有門,不能放東西,如果不算座次的話,還是八個座次。
  5. 鋪墊:蒙古包的墊子有”氈包八墊”的說法。有四大主墊、四個三角墊子組成。四大主墊的前面緊靠火撐圈的四邊,後邊緊靠哈那的圍牆。包內的空間是環形的,四大主墊鋪下以後,就會出現三角形的空白,用三角形的墊子補齊。八個氈墊鋪下以後,上面還可以放長方墊子,作為裝飾,西邊、北面一鋪一對。
  6. 內部位置:神位,男人用品擺放位,女人用品擺放位,馬鞍具擺放位,桌子擺放位,食物奶食擺放位等。

相關連結: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