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十二屆「蹲點.台灣」活動
「蹲點‧台灣」,讓一切變得不一樣
每年夏天,均有 20 多組大學生,因參與「蹲點‧台灣」活動,蹲進台灣各個角落,用半個月的時間駐點社區,在社區和部落裡一手服務、一手記錄,和社區朋友變成一家人,從在地的角度說出最道地的社區故事,也在過程中用新的角度看這個世界、看自己。
蹲在全台各地的「數位好厝邊」
「蹲點‧台灣」大學生駐點的地方,都是中華電信基金會與在地組織合作設立的「數位好厝邊」,透過這個學習空間,我們期待「蹲點‧台灣」大學生能為社區帶來更多活力與希望,也讓台灣各個角落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2020 年,歡迎你的加入
歡迎全台大專院校學生報名參加,不論性別、科系、年級、國籍,都能一起「蹲點‧台灣」,為社區注入不一樣的視野與想像,也給自己一趟翻轉人生的小旅行。
壹、 主辦單位
中華電信基金會、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貳、 活動期間
於社區蹲點期間為 2020 年 7 月 6 日~8 月 31 日,每組蹲點 15 至 20 天不等(視社區需求而定)。
參、 活動辦法
一、 報名資格
(一)歡迎全台各大專院校學生,不限科系、年級、性別,兩人一組報名參加。
(二)如為在台正式修讀學位之外籍「學位生」,需具有基本中文溝通能力,並與中華民國籍學生共同組隊報名參加。
二、 錄取名額
(一)本會將根據評審標準及每組志願順序,錄取共計 30 組至指定社區進行蹲點服務。一經錄取,不得任意更換地點。
(二)本會可視情況調整實際錄取名額。
三、 報名及評審方式
(一)報名方式
- 限線上報名:請至活動網站報名 http://youth.chtf.org.tw/register。恕不受理書面投遞報名表。
- 填寫報名表時,請參考「蹲點社區簡介表」(附件一)所公布之蹲點社區介紹,於線上報名表中依序填寫希望前往蹲點之志願社區。
- 完成線上報名後,如欲額外提供相關書面參考資料,需於 4 月 30 日
前寄出(以郵戳為憑)。郵寄請寄至「100 台北市信義路一段 21-3 號705B 室 中華電信基金會 蹲點台灣 收」。
(二)報名期間:即日起至 4 月 30 日止。
(三)評審及錄取通知 (實際日期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本會將採二階段評審,以評選出錄取團隊。
- 第一階段:書面評審。預計 5 月 8 日於本會網站公告參與第二階段現場面試名單與相關辦法,並以 email 通知線上筆試連結位址。
- 第二階段:複審。包含
- (1) 線上筆試,佔 40%,於 5/13 前各組自行上網填答。
- (2) 現場面試,佔 60%,預計 5 月 16 日於本會址舉行。
- a. 本會址:台北市中正區信義路一段 21-3 號。
- b. 未經本會同意無故缺席者,將自動喪失入選資格。
- 錄取通知:本會將於 5 月 22 日,以 e-mail 或電話個別通知錄取學生(正取 30 組,備取 3組),並告知錄取蹲點社區;若錄取學生無法接受被分配之地點,可選擇放棄並退出此計
畫,由本會另行挑選團隊遞補。
四、 行前訓練課程
(一)行前訓練營:5 月 30 日(週六)、5 月 31 日(週日),二天一夜
- 課程主要內容為蹲點社區介紹、參與權利及義務等活動細節說明,以及文字與影像記錄、
田野調查、社區採訪等知能培養。詳細內容將於錄取名單公告後另行通知。 - 所有錄取之正取與備取學生均需全程參加。無故缺席者,將取消其正取或備取資格,由本
會指定其他組別遞補。 - 參與學生,均將於行前訓練營中簽署「參與活動同意書」;若於簽署該同意書前對本活動辦
法產生任何疑慮,可隨時向本會表示退出、放棄獲選資格,並由本會指定其他組別遞補。
(二)行前訓練進階課程:7 月 4 日(週六)、7 月 5 日(週日)
1. 課程包括紀錄片拍攝工作坊、教案活動設計、網路行銷等主題課程。
2. 所有錄取學生均須至少選修一門。紀錄片拍攝工作坊為必修課。
3. 詳細內容將於錄取名單公告後另行通知,供錄取團隊選修。
(三)參與課程補助
凡參與行前訓練課程,本會均將補助交通費用(補助方式另行通知),如有特殊需求請自行與本會聯絡,將視個案狀況協助。
五、 活動內容
凡參與「蹲點‧台灣」活動,均需完成「一手服務、一手記錄」的蹲點任務。「一手服務」指需提供符合蹲點社區需求的在地服務;「一手記錄」指需以文字和影像記錄蹲點社區的在地故事。
以下說明「一手服務」、「一手記錄」之內容:
(一)一手服務:提供社區需要的服務內容
- 每組蹲點期間,學生需視蹲點社區之需求協助社區服務,可能是義務協助社區事務,或依
自身專長規劃符合社區需求的服務內容。 - 不限服務主題、類別與形式,將由學生與社區共同討論出可進行的服務方案。
(二)一手記錄:以文字與影像記錄在地故事
每組於活動期間,利用 FB、Blog、活動心得記錄並分享進行在地體驗、觀察與感受:
- 活動日誌:蹲點期間,每天需記錄當天的見聞與感想,及蹲點服務內容與過程。以下兩種形式,可擇一進行
- (1) 各組每天一篇 Blog 日誌:每天至少 500 字之圖文紀錄;blog 文章連結同步上傳各組 FB 粉專。(歷屆 Blog 日誌,可參考 https://blog.xuite.net/chtf2006/twspot)
- (2) 各組每天一則 FB 日記:包含圖文(字數不限)與一則短片(片長 3 分鐘以內);短片同步上傳各組 YouTube 頻道。
- 活動心得:蹲點結束後,每位成員需繳交 2 篇心得文章,內容說明如下:(1) 包含一篇個人蹲點心得,及一篇在地故事記趣。
(2) 每篇至少 1000 字,另附上 10 張搭配照片。
- 上述紀錄之詳細規格與方式,將於行前訓練營公告。
- 本會鼓勵各組以紀錄片的方式拍下蹲點社區的故事,不但能為社區發聲,也在拍攝的過程中聽見在地的聲音、貼近社區的生活。除行前安排扎實的紀錄片拍攝課程,也特別設立獎
項鼓勵社區紀錄片創作。「蹲點•台灣」活動 11 年來已累積上百支社區紀錄片,請點此觀
賞。紀錄片拍攝的相關細則,將於行前訓練營公告。
六、 活動期間權利義務
(一)蹲點社區與蹲點期間:
- 本會將依各組繳交之報名資料與複審表現,以及各蹲點社區之需求,決定錄取團隊之實際蹲點社區。本會並保留日後調整各組蹲點社區之權利。
- 活動期間需連續在蹲點社區(或部落)生活 15 至 20 天(含例假日),本會得視個別社區狀況調整天數。
(二)「一手服務」、「一手記錄」之蹲點任務:
- 所有在當地進行之服務,皆屬於志願服務,故本會或蹲點社區均不再支付其他費用。
- 文字與影像紀錄需於規定時限內繳交,並需由各組獨立完成,本會不提供任何創作所需之軟硬體設備及場所。
(三)著作權相關:
- 依本活動辦法完成之所有文字、靜態與動態影音作品(包含但不限於活動結束需繳交的記
錄片、相片、心得、blog、於蹲點期間所為之服務產出,及蹲點過程中所有產出之文字與影
像等),以學生本人為著作人,其全部著作財產權於著作完成同時,無償讓與本會,學生承
諾不行使其著作人格權。本會擁有運用作品之元素於相關宣傳活動之權利,包括但不限於
廣告、宣傳、刊印及展覽等形式與用途,且不另行通知或給付酬勞。學生本人僅得為非營
利之使用,惟使用前應徵得主辦單位同意並取得授權方得使用;使用時並需註記出自本活
動。 - 學生應保證於本活動之文字、拍攝影音等著作,係為學生獨立創作,且無任何侵犯或抄襲
第三人著作權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之情事,如有違反,須自負法律責任,本會將取消該組活
動資格,不再支付任何費用,並追回補助金,所有權利義務隨即終止。
七、 活動補助說明
(一)每人壹萬伍千元之獎助學金:所有成員如完成本活動任務,經本會審核通過後,即可獲得。
(二)蹲點期間之補助:
- 本會將負責蹲點期間各組之住宿費用、保險費用,並補助交通費用(補助辦法將於行前訓
練營公告)。 - 用餐費用須自理,不予補助。
八、 參與活動獎勵
本會將針對今年所有錄取蹲點團隊之表現進行評選,獎勵蹲點服務、蹲點紀錄、社區互動等各方面表現突出之優秀組別,總獎金額高達 20 萬元,歡迎優秀團隊爭取,詳細辦法將於行前訓練營中公告。
肆、 參考資料
(一) 歷屆活動影音資料與花絮:請見「蹲點‧台灣」活動網站: http://youth.chtf.org.tw/
(二) 蹲點社區詳細介紹:可參考中華電信基金會網站: http://www.chtf.org.tw/project/344
活動最新消息將公告於中華電信基金會網站(www.chtf.org.tw);學生於參加本活動時,即已同意本活動辦法之規定,主辦單位保留對活動辦法解釋及變更之權利;如活動期間遇不可抗力之因素(如颱風、地震、嚴重疫情等),主辦單位保留取消活動的權利。
相關連結:
蹲點.台灣相關競賽:
- 第十四屆「蹲點.台灣」第十四屆「蹲點.台灣」 報名期間: 自3月13日起至4月23日止。 獎項包括「社區紀錄片獎」、「最佳服務獎」、「網路行銷獎」、「數位多媒體創作獎」、「蹲點‧台灣大賞獎」等,總獎金高達20萬元。 每人壹萬伍千元之獎助學金:所有成員如完成本活動任務,經本會審核通過後,即可獲得。
- 2020第十二屆「蹲點.台灣」活動2020第十二屆 「蹲點‧台灣」活動 歡迎全台大專院校學生報名參加,不論性別、科系、年級、國籍,都能一起「蹲點‧台灣」,為社區注入不一樣的視野與想像,也給自己一趟翻轉人生的小旅行。 於社區蹲點期間為 2020 年 7 月 6 日~8 月 31 日,每組蹲點 15 至 20 天不等(視社區需求而定)。
- 第十一屆「蹲點・台灣」每年夏天,均有25至30組的大學生,因參與 第十一屆「蹲點・台灣」 活動,蹲進台灣各個角落,用半個月的時間駐點社區,在社區和部落裡一手服務、一手記錄,用雙眼和雙手,去感受這片土地的溫度、去傾聽在地的聲音,和社區朋友變成一家人,從在地的角度說出最道地的社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