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三屆臺灣科學節教師海洋教育心得徵文活動

2022第三屆臺灣科學節教師海洋教育心得徵文活動

 總獎金: 420000

最高獎金: 15000

報名時間: 即日起 ~ 2022-09-12

主辦單位: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主辦單位電話: 0979-245-545(陳語萱小姐)

主辦單位Email:lbrbooks2017@gmail.comlbrshop100@gmail.com

學校教育為自小培養海洋素養的重要管道,由教師帶領莘莘學子探索海洋的奧秘。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亦致力於推廣海洋教育,提供《奧秘海洋》科普雜誌、行動教具箱、與海共探手冊等多項資源,並舉辦教師研習與到校教學等活動。

2022第三屆臺灣科學節教師海洋教育心得徵文活動

鑒於《奧秘海洋》113期〈新學期的海洋教育提案〉獲得廣大回響,本館辦理「2022第三屆臺灣科學節教師海洋教育心得徵文活動」,鼓勵各級學校及幼兒園教師分享海洋教育實施心得,以及使用海生館海洋教育資源之經驗、建議或未來融入規劃,作為教師族群心得交流之平台,作品亦可作為本館海洋教育資源發想與精進之參考。

本館期許與教師攜手讓未來的海洋教育更加完善,將海洋素養深植於國家未來主人翁心中!

【2022第三屆臺灣科學節教師海洋教育心得徵文活動】

*指導單位:教育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承辦單位:紅氣球書屋

*徵稿日期:2022年7月29日~9月12日

*參賽對象:現任各級學校及幼兒園教師(含在職、實習、兼代課)

*投稿規則:撰寫1500~2000字自身實行海洋教育之心得,以及使用海生館海洋教育資源之經驗、建議或未來融入規劃,並附上3~8張佐證照片。(補充說明:未使用過本館資源者亦可投稿,請了解本館現有資源後,提出未來教學融入規劃或希望本館開發方向,此部分占評分15%)

*活動獎勵:總獎金42,000元

*聯繫窗口:陳小姐 0979245545 / lbrbooks2017@gmail.com

2022 第三屆臺灣科學節教師海洋教育心得徵文活動 活動辦法

一、活動名稱:

2022 第三屆臺灣科學節教師海洋教育心得徵文活動

二、指導單位:

教育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承辦單位:紅氣球書屋

三、活動緣起:

學校教育為自小培養海洋素養的重要管道,由教師帶領莘莘學子探索海洋的奧秘。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亦致力於推廣海洋教育,提供《奧秘海洋》科普雜誌、行動教具箱、與海共探手冊等多項資源,並舉辦教師研習與到校教學等活動。鑒於《奧秘海洋》113 期〈新學期的海洋教育提案〉獲得廣大回響,本館辦理此活動,期許與教師攜手讓未來的海洋教育更加完善,將海洋素養深植於國家未來主人翁心中!

四、活動目的:

鼓勵各級學校及幼兒園教師分享海洋教育實施心得,以及使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教育資源之經驗、建議或未來融入規劃,作為教師族群心得交流之平台,作品亦可作為本館海洋教育資源發想與精進之參考。

五、參賽辦法

(一)辦理期程

1. 徵稿期間:2022 年 7 月 29 日~9 月 12 日

2. 得獎公告:2022 年 10 月 3 日

(二)參賽對象:現任公私立大專院校、高中職、國中、國小、幼兒園教師(含在職、實習、兼代課),得獎須提供 2022 年在職證明。

(三)投稿規則:撰寫自身實行海洋教育之心得,包含課程發想與設計、執行、評量方式、成果與分析,教學主軸以「海洋生物、生態、保育」為佳,以及使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教育資源之經驗、建議或未來融入規劃。字數規定為 1500~2000 字,並附上 3~8 張佐證照片(如有圖說文字,將不計字數),如有檢附教案作為附件供參考為佳,投稿格式範本請見[附件 1]。

*參賽人數以一人為限,每人限投稿一件作品,請勿重複報名。

(四)報名與收件方式

1. 請至海生館官網下載並填妥:報名表[附件 2]、著作財產權與肖像權授權同意書[附件 3]。

2. 電子郵寄:請於投稿截止日 23:59 前將報名文件與作品之電子檔郵寄至 lbrshop100@gmail.com,信件主旨:2022 第三屆臺灣科學節教師海洋教育心得徵文活動_姓名_任教學校,各檔案請依格式命名。

3. 紙本郵寄:請於投稿截止日 23:59 前(以郵戳為憑,逾期不受理)將報名文件與作品之紙本(一式一份)以掛號郵寄至 946010 屏東縣恆春鎮北門路 110 巷 86 號 紅氣球書屋,請將制式封面[附件 4]黏貼於信封。

*電子與紙本均需交件,承辦單位確認均已收件且資料完整,會傳送「報名成功通知信」至參賽者電子信箱。

(五)得獎公告與後續規劃

1. 得獎名單將公告於本館官網 https://www.nmmba.gov.tw/

*得獎公告後一週內承辦單位會主動聯繫得獎者,請得獎者提供在職證明等進一步資料。

2. 頒獎典禮視疫情舉辦,將另行公告。

3. 得獎作品預計在 2022 年 11 月臺灣科學節期間於臺南市美術館 2 館「城市遇見海生館」展覽展出,並刊登於《奧秘海洋》科普雜誌。

(六)聯繫窗口:陳語萱 小姐

電話:0979245545

E-mail:客服 lbrbooks2017@gmail.com

報名收件 lbrshop100@gmail.com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2:30、13:30-18:30

六、評選方式

(一)評選委員: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學者專家。

(二)評分標準:完整性 40%(含課程發想與設計、執行、評量方式)、成果與分析 15%、教學實用性 15%、教學創新性 15%、海生館海洋教育資源之建議或未來融入規劃 15%

七、 獎勵辦法

(一)金牌一名:15,000 元郵政禮券、獎狀

(二)銀牌一名:10,000 元郵政禮券、獎狀

(三)銅牌一名:8,000 元郵政禮券、獎狀

(四)佳作三名:3,000 元郵政禮券、獎狀

八、活動聲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教育部所設立之公立博物館,基於推廣海洋教育之宗旨,特辦理此活動。本活動為「2022 第三屆臺灣科學節」系列活動,指導單位為「教育部」與「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辦單位為「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生館),並委託承辦單位「紅氣球書屋」負責活動全案之執行。在此謝謝您的參與,敬請詳讀以下說明以確保個人參賽及各項權益。

(一)個資處理

1. 參加本活動者須同意加入海生館「奧秘海洋之友」。奧秘海洋之友為海生館線上提供海洋知識之服務,將不定期透過 E-mail寄送《奧秘海洋》科普雜誌相關訊息、海生館科研新知及海洋科普知識等資訊。本服務基於客戶管理、統計、調查分析、行銷及業務需要之特定目的,向您蒐集填寫之個人資料,作為本館於臺灣地區寄送出版品、禮品及知識推廣訊息,與資料調查分析使用。

2. 本活動期間,所收集的個資及報名相關資訊,由主辦單位與承辦單位依個資法等相關法規負責妥善保管處理,未經同意不得使用於其他用途。承辦單位將於本活動結束後永久刪除所收集之上述資訊。

3. 本館將盡力妥善管理您所提供之資訊,且未經您的同意不會轉提供水族館部委外經營廠商或其他第三方使用。您可向本館請求查閱、提供複本、更正或補充個人資訊,以及請求刪除或停止處理利用。

(二)著作財產權與肖像權

1. 基於推廣海洋研究、展示、保育及科普教育等共識,參賽者須同意將參賽作品之著作財產權無條件授權給主辦單位,作為推廣海洋教育之研究分析、宣傳、展示、公開傳輸、公開播送、公開上映、集結成冊或出版發行等使用(含再授權)且不限販售,無須另支報酬。

2. 主辦單位同意參賽者仍保有原著作合理使用之權利,例如自由永久使用未經館方編輯排版之原稿,作為出版、授權或其他應用等。

3. 參賽者所提交之作品需為參賽者本人撰寫與實行,不得抄襲或剽竊他人作品與虛構,且未曾參加比賽公開獲獎。若獲選刊登後有第三者對主辦單位主張權利或舉發,一經查證屬實,主辦單位將立即取消參賽者之獲獎資格,並追回獎金與獎狀,參賽者應協助主辦單位釐清事實暨負擔全部法律責任(刑、民法等),並賠償主辦單位相關損失。

4. 參賽者無條件授權主辦單位與承辦單位得於本活動進行過程拍攝、錄影,或請參賽者提供相關照片或動態影像,作為紀錄、宣傳、推廣、行銷本活動或相關活動之用,並得以任何形式發表前述之照片或動態影像,無須另支報酬。

5. 為保障參賽者權利及遵守相關法律規範,每位參賽者均須填寫著作財產權與肖像權授權同意書。

(三)不符資格、繳交資料不全、不符比賽規範者,將不予評審。得獎者若未如期回覆承辦單位提供在職證明,以及獎金申報、製作獎狀、作品刊登、獎品郵寄等所需資料,將取消得獎資格。未照實填寫資料以致主辦單位與承辦單位無法聯絡者,造成之權益損失將由參賽者自行承擔。

(四)本活動得獎者獎金部分屬所得稅法及其相關規定之競技、競賽、機會中獎獎金,依法需予以申報,敬請得獎者配合提供基本資料。

(五)主辦單位保有修改、變更比賽規範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未盡事宜,悉依主辦單位相關規定或解釋辦理,若有異動將會公告於本館官網,恕不另行通知。

九、相關連結

(一)檔案下載: https://reurl.cc/eO8EOW

(二)海生館教育資源彙整: https://reurl.cc/NRj7ge

(三)《奧秘海洋》113 期〈新學期的海洋教育提案〉線上看: https://reurl.cc/dW0MgD

點子秀僅提供活動資訊分享。版權所有及參賽請洽詢主辦單位


相關連結:


相關檔案:


臺灣科學節相關競賽


延伸閱讀: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